宋克杰考察:东莞本色是“红”还是“黄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6-10-30 17:06

东莞虎门大桥

宋克杰在东莞考察座谈时留影(2016.8)

宋克杰在东莞考察座谈时留影(2016.8)

宋克杰参观东莞企业(2016.8)

 

提起广东省东莞市,人们就会联想到前些年那起“十万小姐下江南,安营扎寨闹东莞”的“扫黄事件”。此后,“黄”色成为人们对东莞的第一印象。2016年盛夏时节,宋克杰(《企业与企业家》杂志总编)随企业科技创新考察团走进东莞参观考察,先后拜会了政府官员、访问了区镇领导、考察了高新园区、参观了企业车间,所到之处,看到和听到的都是一派市场繁荣、经济发达,百姓富裕、社会和谐的景象。此情此景,宋克杰意外的发现,东莞并不是象人们印象中的那种“黄色世界”。尽管东莞在前进的征程中,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本色是红的,方向是正的,发展是快的,贡献是大的。不愧为是革命斗争的名城、改革开放的先驱、创新发展的热土。

一、东莞是革命斗争的根据地

据史料记载,珠三角第一村“蚝岗古人类遗址”,表明早在5000年前,珠三角古人类已经在东莞这里繁衍生息。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相传因境内盛产莞草(一种水草),又位于广州之东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东莞于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地级市。

东莞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1839年,清朝爱国名臣林则徐,在东莞下辖的虎门,将英国运来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付之一炬,清朝爱国名将关天培率部展开抗英战斗,震撼海内外,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百年抗争、走向复兴的近代史序幕。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东江纵队是日军全面入侵华南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举起的敌后抗战的旗帜。东江纵队的前身──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华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组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东莞榴花阻击战、百花洞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人民武装对日军的较早的有组织的典型战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华南敌后抗战方针,最早在东江纵队得到落实。东江纵队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共中央确定东莞为华南抗日纵队的受降地区,朱德总司令命令侵粤日军派出代表到东莞地区投降。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中共“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东莞这方厚土,曾孕育出许多英雄豪杰。其代表人物如明朝末年的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东莞石碣。作为抗清名将,袁崇焕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死后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又如曾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的蒋光鼐,生于东莞虎门。他是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民革卓越领导人和创始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再如曾任全国顾问委员会顾问的李任之,生于东莞常平镇横江厦村。抗大毕业后,年仅19岁的李任之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徒步到安徽大别山国民党统治区开辟根据地,做地下工作和进行公开的合法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中共皖北地委组织部长、亳县县委书记、泽东地委书记、泗北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泗(县)灵(壁)睢(宁)县委书记、灵北县委书记兼灵北中心独立团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华中军区七分区三团政委、华中野战军九纵八十一团政委、淮北地委副书记、江淮地委书记兼第三军分区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担任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后任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安徽省委常务书记,1979年2月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任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为安徽和湖北两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及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李任之于1983年2月病逝,年仅64岁。


林则徐虎门销烟旧址

虎门炮台旧址

清朝爱国名臣林则徐塑像

东莞虎门清代抗英群像

东莞历史名人、中共安徽省委原常务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原书记李任之同志生平事迹陈列馆

 

二、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1978年,东莞还是一个有111万人口的农业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元。当地人回忆那时的景象是"青年跑光,田地撂荒;老人心慌,干部难当。"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人民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义无反顾地率先闯出了三条新路。一是凭借毗邻港澳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最早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力招商引资,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企业;二是抢抓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口管制的相对松动,使内陆地区大量劳动力相对廉价的机遇,最早实施栽梧引凤、招工纳才战略,吸引大批“打工族”和人才精英流动来东莞创业就业,为东莞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保障,逐步占领了纺织服装、玩具、五金、电脑资讯等产品的国际市场;三是发挥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最早采取"土地出租"或"厂房出租"的形式,为引进外资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创造了优势。

东莞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奋力拼搏,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东莞奇迹",使东莞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县,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并开拓出了诸多中国第一:创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成立全国第一个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第一个确立"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发展战略、建成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地方桥梁、建成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网、建立全国第一个推行覆盖全市农村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东莞宏远工业区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批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个建成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等等。

据截止2007年底的统计,改革开放30年,东莞GDP(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8%的速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分别是同期全省、全国GDP年均增速的1.31倍和1.85倍。1978年,东莞生产总值6.1亿元,财政收入6600万元。到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占全国的1.3%,占全省的10.3%;来源东莞的财政收入539.54亿元,占全国的1.05%,占全省的7%;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752亿元,占全国的1%,占全省的8.1%。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068.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602.32亿美元,占全国的4.9%,占全省的16.3%。1996年至2002年,东莞市连续7年出口总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仅次于深圳、上海;2003年至2007年,东莞市外贸出口总值一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位;2007年,东莞城乡每百户家庭拥有私人汽车达52辆,位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市拥有97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18家,四星级酒店25家,三星级酒店25家,现有五星级酒店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名列全国第3位。2007年的东莞,经济总量已跃居全国城市第十二位,地级城市第一位,全市32个镇街全部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殷实小康。

东莞为全国各地55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创业就业的机会,近1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经东莞邮政汇出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仅2007年就邮政汇出款额达193亿元。

东莞市中心广场

东莞市政府部分办事机构办公楼大门

东莞市科学馆外景

 

东莞市科学馆内厅一角

东莞虎英公园一角

 

三、东莞是创新发展的示范地

就在宋克杰赴东莞参观考察的前几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率调研组一行,莅临东莞就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研。隆国强一行在调研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东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松山湖园区、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科技企业,并与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举行经济转型升级及创新发展座谈会后,隆国强说,作为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东莞30多年来经济平均增速超过16%,走出一条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在经济转型升级及创新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既可以推动东莞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国提供示范和借鉴。

早在1994年10月,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就指出:经过10年的努力,东莞已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但是,东莞现有的工业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的,今后如果仍然依靠大量增加外地劳工来支撑这种经济增长,已经不合时宜了。东莞经济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东莞"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其内涵是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使"数量型"经济逐步向"质量型"经济转变。

中共十八大后,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进一步认识到,由于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东莞原有的以加工贸易为主、以资源环境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弊端日益凸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为此,东莞把转型升级作为全市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打造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坚持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坚持做到,一是政策引领。去年东莞市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2015—2017),对高企在研发、专利、人才、融资、用地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近期重点实施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千家规上工业企业高企培育计划和万家中小企业高企培育计划,深入挖掘培育外资高企、规上高企和中小高企;二是宣传辅导。先后组织60多场全市以及分片区、分镇街、分行业的政策宣讲和辅导答疑会,建立科技、商务、经信、税务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动态沟通、联合宣传、一对一走访等方式,为有申报潜力的企业把诊号脉、解决问题。建立市镇高企培育工作队伍,提供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和咨询培训;三是引进孵化。按照“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孵化一批、壮大一批”的思路,成功引进一批高企,推动各类孵化载体建设,支持孵化器培育发展高企,对高企所在孵化器运营机构给予奖励,引导优势企业开展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四是资金扶持。市财政安排首批高企和培育入库高企奖励金额1.3亿元,向企业发放首批“创新券”。简化高企税收优惠备案流程,为553家高企减免税收18.62亿元,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33.59亿元。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等,推动17家高企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五是技术支撑。东莞联合高校院所组建31家新型研发机构、12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合作、培训、检测、咨询等服务。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283家,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44个;六是督导考核。制定高企培育任务指标,增加高企培育在各镇街、园区年度考核中的占比,推动基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高企培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率队到园区和镇街督导检查,科技部门分片深入镇街、园区推动落实,协助解决高企培育中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落实,东莞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5年全市有高企986家、培育入库企业776家,高企数比上年增加230家;高企实现工业总产值2720亿元、营业收入2989亿元、净利润135.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6%、25.9%和21.07%;高企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技术领域均有分布,2015年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占比达37%,同比提高8.5%;2015年全市高企内部用于科技活动的非政府经费支出122.39亿元,同比增长17.56%;获专利授权5796件,同比增长41.6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26件,同比增长80.5%;在高企的带动下,全市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5300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36%,分别比2010年提高7.4、10.9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智能装备制造方面,东莞正是从制造业规模较大、智能改造需求庞大的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应用先行、激发需求、以需引供、发展产业、创新驱动、注重国产的具有东莞特色的路子。目前,全市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应用约为1万台,其中五轴以上机器人约2000台。全市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约400家,从业人员5.5万人,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涉及数控机床、机器人装备、电子工业专用装备等十多个行业,工业机器人相关领域企业近200家,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先进制造业比重从40.5%上升到50.3%,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从26.3%上升到39.3%。东莞被认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验区、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带动下,全市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6275亿元,同比增长8%;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3153.9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快1.1和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快0.4个百分点。(注:宋克杰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原第三师政治部负责人)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远眺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基地

东莞制造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