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国企改革阻力并非不可克服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4-10-19 19:56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国企改革阻力并非不可克服

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接受资深媒体人专访,这位84岁的经济学泰斗分享了自己对于经济、房市以及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些观察,同时也谈及国企改革、 混合所有制与企业家安全感。吴老认为,“国进民退”的根源在于利益,国企改革阻力并非不可克服,要做就一定能做到;而对于企业家移民潮,则需建立法治,切 实保障物质财富、知识产权以及人民的基本权利,“否则的话,这种移民潮就比较难以制止。”

问:国有资产改革过程中,您觉得政府、国有企业跟民企之间,他们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定位?

吴敬琏:我们理想中的市场经济制度,它是对所有市场主体开放的,也就是说平等对待的。但是现在由于很多具体规定是区别的,有倾斜的,那么这就不行了。

问:江平老师也讲到,国有企业的改革难度实在太大了,阻力很大。您怎么看待这种阻力?接下来真要是改革,怎么去动这个刀子?

吴敬琏:它应该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九十年代中期的国有企业是一个什么状况?整个国有部门是亏损的。因为它全都亏损了,日子过不下去,这个时候改起来可能容易一点。现在可能这个阻力就更大一点,但是我不认为这个阻力是不可克服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你要做,有什么做不了的。

问:您前段时间讲,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来推动国企改革,那么您觉得接下来应该朝怎么一个方向发展?

吴敬琏:在99年以后,改革就做了很多推进,但是并没有到底。比如说有进有退,它从什么地方退,进到什么地方呢?那么十五届四中全会把这个领域具体化,三个行业,第一叫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第二叫自然垄断的行业,第三叫做提供公益性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行业,三个行业一个领域,这就是要进的。

除了要进的之外,其实都是可以退。但是到了本世纪初期,倒过来了。特别是到2006年,国资委发了一个文件,说是在7个行业,国有企业要绝对控制,9个行业要较强控制,我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改变,也许国进民退它的根据就是这个。

问:您觉得这些问题是怎么造成的?

吴敬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一方面是利益。从意识形态说,它打的旗号当然都是意识形态的旗号,就是说社会主义,其实它不是邓小平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利益。陈同海(中石化原总经理)说得最清楚了,“我们是共和国的长子,我们不垄断谁垄断?”这是利益。

另外这个二级公司、三级公司吸收了一些非国有的资本进来,但是它总是扮演一个补充的角色,或者说当催辈儿(小字辈)的角色,在这种格局之下,它很难行使股东的权利。

问:您曾经讲,如果现在要推行混合所有制,应该对过去的一些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还提到了顾雏军案,您为什么会提到这个案件?

吴敬琏:有一些改革按照原来的计划应该继续向前推进,结果没有推进,在半途中就停顿下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进民退,就是没有向前推进,而是往后退了。那么这个退的中间有一个问题是含混不清的,就是发生了一些冤假错案,这些问题最好要有一个交代,就是做对还是不对?顾雏军(引发过)很大的争论,而且顾是判了十年徒刑的,他现在要求要平反。它是一个很大的案件,影响了中国,所谓郎顾之争,把我们的经济学家都搅进去了,这个是非要把它弄清楚。

我不是一定判断说顾雏军就没有问题,但是总要弄清楚,如果说顾雏军是犯法了,他到底是哪些事情犯法。对每一个人,哪怕是个犯罪嫌疑人,大家认为很可能就是他,也要一个公正的审判。

问:实际上民营企业家对于自己财产保护这个问题,还是有很大的担心的。他们身边人甚至包括一部分自己的企业,在过去两年可能会往国外转移资产,三中全会之后,又慢慢地在回流了。您怎么看待这一现状?

吴敬琏:所以我说顾雏军的问题要给大家一个交代,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顾雏军案)背景就是这样,因为一些有钱的人和一些有知识技术的人追求移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针对这个事情,我们靠什么?从未来来说,要建立法治,不管是物质财富、知识产权、人民的基本权利,要得到切实的保证。

对于过去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情,需要把它弄清楚,否则的话,这种移民潮就比较难以制止。

 

(责任编辑:宋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