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斌:把握当前经济形势促进工业平稳发展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4-10-24 18:15

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促进工业平稳健康发展

——在全国第46次中心城市工业经济运行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黄利斌 

2014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下半年如何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此问题我谈几点看法和意见。

一、稳健前行,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我国经济开局平稳,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速度是宏观调控各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把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环境、支撑因素和条件、各方面需要和可能,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的结果。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82万亿元,同比增长7.4%,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3%(其中工业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8%。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世界各国都把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把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定在1000万人以上,比往年的900万人多一些,也更加积极一些,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与经济增长目标是匹配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劳动力总量在9亿以上,在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三重压力叠加”的情况下,城镇每年需要安排1000万以上人就业,才能保持失业率基本稳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27万人,稳定城镇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保障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并存,就业工作仍面临很大挑战。今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44万人,同比多增2万人;3月末31个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为5.17%,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用工需求稳中有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稳定。

经济增长与城镇新增就业关系:我国现阶段自然失业率约为3.6%左右,因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的失业率为1.3%左右。国际上通常把自然失业率作为衡量充分就业指标。从近些年情况看,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5%左右,就可以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按照近三年我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带动新增就业150万人测算,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要达到1000万个,经济增长率在7%以上。

(二)CPI处于低通胀水平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上年涨价翘尾因素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同时也表明政府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今年物价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世界经济好转和需求改善,可能导致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二是市场流动性规模很大。通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三是成本持续上涨压力较大。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土地价格、能源资源和原材料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四是物价结构性上涨压力不小。主要是粮食继续增产难度加大,同时需求增长较快。五是天然气、水、环保收费等领域的价格改革继续深化,短期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物价水平。今年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总体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

(三)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出重要步伐。但同时,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也是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经济社会中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慢于经济发展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过大。只有居民收入加快增长,才能不断扩大消费,以及改善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只有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才能有利于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的合理分配格局。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同比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分别增长10.1%和7.2%。

(四)外贸进出口同比基本持平

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目标。近年来,国家在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扩大进口、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2007年到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1%下降到2.1%的合理水平(国际上通常用这一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收入平衡状况)。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把今年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目标从2013年的8%适度调低到7.5%,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也与国际大环境是相适应的。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合理格局。今年1-5月份,我国外贸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下降0.4%,进口增长0.8%。外贸出口下降由去年同期套利贸易的影响,剔除相关因素后同比仍有增长,一般贸易增长仍然较快(同比增长5.1%)。


二、稳中趋缓,工业发展态势总体平稳

工业经济运行稳中趋缓,结构调整取得积极变化,企业效益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工业发展态势总体平稳。

(一)工业生产增速回落

工业是实体经济主体。近些年,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尽管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有所下降,但2013年仍然达到37%,稳定工业增长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今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工业增速回落主要是受“两高”和资源性行业回落较多影响,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制造业运行态势基本平稳

分工业门类看,1-4月份,采矿业增长3.6%,同比回落4.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9.9%,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在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的0.7个百分点中,采矿业约影响回落0.61个百分点,制造业约影响回落0.06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82.2%,制造业的稳定增长为整个工业的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规模以上工业整体盈利状况表现良好

今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盈利企业盈利额和亏损企业亏损额相抵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在综合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下,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5.40%,高于去年同期0.08个百分点,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4%。

(四)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1-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比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快3.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5%,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前4个月,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9%,其中汽车利润增长28.7%。

(五)受产能过剩困扰,部分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生产经营困难

1-4月份,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增长8.7%,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粗钢、水泥、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仅分别增长2.7%、4.3%和5.4%,同比分别回落5.7个、4.1个和6个百分点。4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已跌至95.8,铜、铝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跌破生产成本盈亏点(4月份,铜、铝现货市场平均价格为48193元/吨和13004元/吨),导致这些行业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六)受出口影响,轻工、纺织行业生产增速回落

1-4月份 ,轻工、纺织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7.4%,同比回落1.2个和2.1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仅增长4.9%和4.8%,同比回落2.4个和2.2个百分点。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2.6%。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增长3.5%,增速回落3.4个百分点。前4个月,轻工、纺织和医药行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9.8%、11.6%和14.3%,烟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0.8%,电子行业实现利润增长26.7%。

(七)一些资源性占比较高、产业结构相对偏重省份面临较大困难

1-4月份,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5个省份工业生产增速同比回落,同时还有9个省份利润一季度同比负增长。分析表明,凡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早的省市经济运行相对平稳,而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相对集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地区,生产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下一步节能减排任务仍十分繁重,化解产能过剩等工作还将深入推进,相关行业和地区所受影响客观上还会继续显现,这是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付出的代价。


三、爬坡过坎,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支撑我国工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从总量规模来看,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最大货物贸易国。2005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2.23万亿美元,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但规模不到日本的一半。2006年、2007年分别超过英国和德国。 2009年货物出口已在跃升到世界第一位。 2010年总量达到5.8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升到世界第二,当年我国制造业规模略超美国跃升到世界第一。2013年我国经济总量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9.2万亿美元,比第一位的美国约差43%,比第三位的日本高出51%左右;全年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从发展速度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已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但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从改革开放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我国经济以年均10%的增长速度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随着规模进一步扩大和潜在增长率下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我国经济增长从两位数进入到个位数,2012年和2013年经济增长率均回落到7.7%,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到7.7%和7.6%,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从2010年的40%下降到37%。但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来看,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近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2%和2.9%,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1.5%和1.2%,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9%和4.5%,我国经济增速依然独领风骚。

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2013年,资本形成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4.4%,最终消费为50%,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4.4%,投资仍起主导作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突出。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2%,但却消费了全球一半的煤炭资源,成为全球第一的能源消费大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二分之一强,但单位GDP能耗比美国高出2倍多,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都超过60%,按照目前这种使用状况去实现2020年翻番任务,相当一部分产品全球每年新增资源都给我们恐怕也不够。我国工业化已接近重化工业化的顶点,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看,工业化中后期资源性行业和一些传统产品的需求增长空间会越来越窄,甚至有可能萎缩,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平台有所下移

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明显回落,内需也有所减弱。外贸形势依然严峻,1-4月份,我国出口商品总值下降2.3%,对美国商品出口额仅增长1.4%,对东盟商品出口额仅增长3.2%,出口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同步加快。在出口受限的情况下,国内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继续抑制制造业投资增长,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受资金约束、市场预期变化等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投资接续能力偏弱,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7.3%,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消费增长总体平稳,但除汽车和信息消费外,缺乏新的增长点,短期内难有明显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年回落,今年1-4月份增幅为12%,同比又回落0.5个百分点。因此,从有效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继续承压。

(二)世界经济总体延续回暖态势,但对我国经济利好作用可能弱于预期

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在分化中复苏。美国经济继续向好,但逐步退出量宽政策会推高利率,可能影响房地产市场复苏和消费投资增长。欧洲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私人部门信贷持续收缩,并面临通缩压力,经济回升基础比较脆弱。日本超宽松政策的刺激作用逐步消退,后期经济增速可能放缓。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大国继续受到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对外依存度高,以及美国量宽政策变动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增多。国际竞争格局更加复杂。在外需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在国际市场日益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面挤压。一方面,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营销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制造业回流,部分替代了我工业品出口。另一方面,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订单逐步向东南亚转移,正蚕食我原有市场份额,再加上劳动力等国内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行业比较优势下降,出口产品竞争力减弱。部分国家政局动荡和地缘政治因素对我贸易投资影响加深。总体来看,虽然今年世界经济增长会好于去年,但对我国经济的利好作用可能弱于市场预期。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新开工项目储备不足

稳定投资增长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长都是一个重要变量。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国民储蓄率高等原因,投资率一直相当高,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突出影响。这几年我国经济增速下行,与投资增速回落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说,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方针,应当加快消费增长,以提高消费率来稳定经济增长,减少对投资增长的过度依赖。但消费率的提高是一个比较缓慢过程。为了促使内需稳定扩大,需要发挥好投资作用,防止投资增速大幅波动下滑。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3.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仅增长12.8%。

(四)工业投资增速放缓

1-4月份,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112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37152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增速超过20%;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投资增长放缓,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11%,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钢铁行业投资下降6.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7.7%,快于工业整体投资增速2.7个百分点。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放缓,开发企业投资更加谨慎

在当前的投资结构中,制造业占34%,房地产占25%,基础设施占21%,其他服务业占14%,农业和采矿业占6%左右。受终端需求不振、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重化工业投资面临进一步收缩趋势。而房地产区域格局日益分化,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供给相对过剩,库存明显增加。今年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仅增长16.4%,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更加谨慎,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7.9%,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2.1%。

(六)居民消费需求总体平稳,但缺乏新的增长点

推进经济稳中求进,加快提质增效升级,必须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性作用。二战后的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内需。多数国家的基本路径是:在工业化初期,经济增长较多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在工业化中后期,更多转向消费。这是因为,在经济起飞阶段,由于缺乏资金,需要大幅增加国民收入中用于储蓄和投资的部分,以加快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当连续数年保持较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资本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要降低储蓄和投资,提升消费率。近些年,尽管我们采取许多措施扩大消费,但是投资与消费增长不协调的矛盾仍未得到根本扭转。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1%,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增长12%,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

(七)产能过剩困扰工业整体运行质量提高

201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6万余户大中型企业产能综合利用率基本在78%-80%的区间波动(正常区间82%-83%)。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5%。我部重点监测的4000余户工业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处在2012年以来季度最低水平。受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交织影响,工业产品价格连续25个月下降,如此长时间的疲弱不振极为罕见,严重打压市场信心。

(八)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已连续26个负增长,制造业扩张动力仍显不足

(九)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部分行业、企业经济运行困难凸显

四、坚定信心,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从宏观层面看:全国深化改革和加强政策预调微调将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和市场潜力。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各方面改革积极推进,一些重点领域改革的路径、步骤、时间节点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一批战略规划正在形成,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规划和政策文件正在抓紧制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科技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逐步健全。近期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运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完善铁路投融资机制等一系列预调微调措施已经发布,还有一批政策即将出台。这些都有利于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从微观层面看:市场机制在促进创新发展和结构优化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为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企业主动调整的意愿普遍增强,在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整合国内外人才资源、重构产业链和价值链等方面的力度也明显加大。云计算、大数据、基因工程应用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加快孕育,新能源汽车、第四代移动通信、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与国际竞争对手比拼的机会窗口正在形成。同时,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也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对高效智能装备的需求明显增加;大力加强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治,对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些都会促进有效供给增加,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并存。在经济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的大背景下,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在这个时期,短期困难和中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叠加影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支撑我国工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经济运行更多地表现出“爬坡过坎”中的一些特征,一些经济指标波动幅度可能比往常要更大一些。需要调整观察经济形势的坐标系和标尺,需要以新的视角去观察经济增速、分析研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因经济一时波动就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而影响结构调整的决心和力度,同时,也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用好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利因素,稳定社会预期,坚定市场信心。

(二)向实体经济要增长

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近期推出的一些改革举措及政策指向,也旨在为实体经济“松绑”。这是抓住了稳增长的“牛鼻子”。实体经济是财富的直接创造主体。实体经济强,则就业能稳,增长能稳,经济基础能稳,社会稳定也就有了更为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堪称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石。至今仍未让世界经济走出泥潭的国际金融危机,其重要根源之一就是一些发达经济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且与实体经济脱节。目前,无论是竭力促使制造业回归的美国,还是大力提升制造能力的德国和日本,世界各国无不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重振经济的良药,千方百计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来实现经济增长。

实业强,则国强。发展实体经济正是当前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实践证明,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进一步强盛起来,必须走工业强国之路,必须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三)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 

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打造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从需求方面施策,从供给方面发力,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外需收缩和波动,加上我国主动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相对上升。最近三年,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为负数,内需贡献率超过100%。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净出口的贡献率为-4.4%,消费的贡献率为50%,投资的贡献率为54.4%,是自2010年以来最高的,拉动当年经济增长近4.2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宋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