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的新趋势及原因探析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8-25 10:5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美贸易一直在双边关系略为紧张的情况下快速发展着,伴随着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和多样化。从最初的贸易不平衡到反倾销、反补贴再到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工标准,中美贸易摩擦经历了不断的演化和升级。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

1、反倾销摩擦

美国是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自1980年7月2日美国对中国薄荷醇进行首次倾销调查以来,共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涉及中国产品的范围非常广泛,如纺织、家电、家具、化工、五金及农副产品等制造业,涉及的金额呈扩大趋势。如2006年10月19日美国商务部对反倾销调查规则作出调整,规定中国出口至美国的产品,其使用的原料在市场经济国家的采购量必须超过其原料总量的33%,才能避免美国对该产品使用替代国价格来确定成本,并依据该成本来进行反倾销与反倾销税的判定。该项规则的修改将导致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被认定为倾销的机率大大增加(中国贸易经济信息网)。

2、反补贴摩擦

反补贴是继反倾销之后的另一种非关税壁垒。2006年11月2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平张涂布纸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07年2月2日,美国向WTO提出申诉,指责中国为国内制造商提供补贴以刺激钢铁、木材产品和信息技术行业的出口。

3、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

目前,美国设有技术标准和政府采购细则等在内的标准有50,000多个,私营标准机构、专业学会以及行业协会等指定的标准也有40,000个以上。中国几乎所有出口产品都受到美国技术标准和法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包装要求、检验和检疫规定以及环保等方面设置的限制,两国在技术贸易领域经常出现摩擦。

4、知识产权摩擦

美国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知识产权具有技术外溢性特征,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涉及到美国的经济垄断地位。知识产权、专利的外溢会影响到美国在对外贸易中的获益。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美国在华利益涉及知识产权的份额日益增加。200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推出《特别301评估报告》,提出中国知识产权侵权程度达90%以上,给美国造成28亿-35亿美元的年损失,并宣布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据环球时报载,美国政府于2007年4月9日宣布,决定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两项针对中国的诉讼,理由是中国未能阻止对美国商品日益泛滥的盗版及仿造活动。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新趋势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但是形式更加隐蔽和合法,摩擦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国际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的问题,从贸易层面漫延到整个社会层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双边解决转向多边诉讼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在享受WTO成员国带来的优惠措施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各WTO成员国通过WTO诉讼所带来的压力。自美国2004年3月18日上诉WTO指控中国对进口半导体征收歧视性关税以来,单一的单边诉讼正在演变成多边诉讼,各WTO成员国纷纷加入诉讼中国倾销和补贴的贸易中来。如2006年3月,欧盟、美国、加拿大三国分别就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规定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上诉。

2、由货物摩擦转向制度摩擦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和日益多样化,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逐渐从货物摩擦转向制度摩擦。美国经常通过国内立法,将发起贸易摩擦的手段逐渐变成一种合理、合法的措施。具体表现在:(1)在反倾销调查涉及的品种日益增多的同时,反倾销立案的标准正在通过美国的立法日益降低,如倾销计算方法强行制订等。(2)美国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也是同样如此,如2005年7月2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共和党众议员英格利希提出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其主要内容为授权美国反补贴法适用来自非市场经济体的进口,这就为美国直接对华适用反补贴法提前奠定了法律基础。(3)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337条款”也是美国以国内法的方式实现对中国货物侵犯本国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干涉的单边制裁手段。可见,在货物摩擦转向制度摩擦的同时,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正日益绿色化、技术化、政治化和灰色化。

3、由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

在中美贸易逆差日益扩大的同时,美国开始把贸易逆差归结于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使美国至2001年以来的美元贬值以改善经常项目逆差的计划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原因是当美元贬值的同时以美元表示的中国商品同样贬值,使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了,中美贸易逆差仍旧得不到改善,甚至有加大的趋势。2006年2月13日,布什政府发布的《总统经济报告》直指中国的汇率管理问题,称引起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部分因素就是中国“鼓励储蓄,不鼓励消费”的汇率政策,“让人民币价格能够更加自由地浮动将是中国的最佳选择”,报告再次敦促中国进一步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

4、由贸易壁垒转向社会壁垒

中美贸易摩擦除了日益绿色化、技术化、政治化和灰色化外,还披上了“人性化”的外衣,由最初的贸易壁垒开始转向社会壁垒。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是美国继环境标准、技术标准之后对中国产品的出口设置的又一非关税壁垒。2004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强制推广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认证。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被削减而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且越来越隐蔽的新形势下,SA 8000很有可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最有力工具。这种很容易被扭曲的以劳工标准为本质的SA8000将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社会壁垒,成为一种充斥所谓人权标准的认证体系,打着维护人权和社会责任的幌了,致力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进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的出口。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1、中美贸易长期不平衡

从表面看,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是双方之间贸易发展不平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严重。自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后,双方之间贸易差额不断扩大。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中美2007年双边贸易总值为3020.8亿美元,增长15%。其中,中国从美国进口693.8亿美元,出口2327.0亿美元,顺差1633.2亿美元(中国商务部网站)。而根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自华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美对华贸易逆差2562.7亿美元,增长10.2%。中国仍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之间的差距由2006年的107.3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394.1亿美元(美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和顺差来源地。

2、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及美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加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了从传统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使得美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优势走向衰落,高科技产品又不能迅速开辟市场,这必然增大贸易逆差。因此,一旦从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视角探究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就不难发现中美贸易差额正是产业转移的结果,更进一步说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移的结果。

在中国的出口结构中,有一部分是由内资企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等,而另一部分是由中外合资或独资企业生产的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出口占中国总出口额的60%以上,是构成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其中利益的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得,中国只得到其中很少的加工利益。因此,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中占大部分份额的美国跨国公司,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美贸易在统计数据上的不平衡,但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背后隐藏了美国企业及关联产业的巨额隐性收益。

一项资料表明,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美国贸易逆差将下降2/3,对华逆差下降30%;扣除在华外资企业出口的因素,美国对华逆差将减少73%;如果再扣除加工贸易部分,这个数字将减少91%。所谓的“中美贸易摩擦”实际上是产业国际转移背景下的国家间利益博弈,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转移,是跨国公司进行生产和经营环节的重新配置的结果。

3、中国商品对美国企业造成冲击,美国国内失业率高居不下

产业转移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当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商品充斥美国市场时,使美国自“9.11”事件后本已日渐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的经济显得更加脆弱,2003年6月的失业率竟一度创9年来最高纪录6.4%。在布什政府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失效之后,美国为转移失业工人对政府的注意力,夸大中国商品对美国就业的危害,并制造贸易摩擦,保证本国的就业率。

4、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中国威胁论

在中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的同时,中美贸易关系并不完全是以市场和利益为唯一要素,而是同时受到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非经济要素的影响,使得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由于中美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对中国始终存有戒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实力和雄厚的竞争力,美国的反华势力认为中国是其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认为中国发展和强大必然会谋求亚洲的霸主地位。因此,从全球战略考虑,美国并不希望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可与之抗衡的中国出现。林毅夫(2003)研究表明:中国外贸出口增长10%将导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1%,而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的速度之快,恰恰是美国的民族主义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王亚飞:“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世界经济》2008年第6期)。于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充溢于美国市场时,美国人惊呼“中国制造”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时,“中国威胁论”应运而生,利用国内的政治舆论的力量来抵制中国商品。

5、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外贸依存度过大

以上的四点主要是从美国国情的角度来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但是在这场贸易战争中,中国也有一些促使贸易摩擦恶化的因素存在。

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商品结构低下,再加上我国劳动人口众多,人力资本相对便宜,出口商品在价格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对外贸易中,客观上会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为了维持好的贸易环境,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另外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过大,给社会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在经济增长过份依赖外资的情况下,贸易摩擦的恶化将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稳定出口的情况下,应进一步以扩大内需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6、中国企业缺乏行业自律,低价竞销现象严重

中国企业缺乏行业自律。首先,就市场结构而言,我国直接出口和经香港转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美国市场出口量大且急剧增加势必会对当地市场产生冲击,从而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其次,出口产品缺乏合理的计划性,秩序混乱。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商品以及机电,电子等附加值低的商品为主,而这些产品大多是与创造就业机会密切相关的,从而对进口国的就业产生冲击。另外,本着薄利多销营销理念,对美国出口的企业的工作重点常常不是放在如何加快产品的开发以及提高产品质量上,而是采取竞价促销,扰乱了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很容易为美国制造摩擦创造借口。

7、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在利用国际贸易法保护自身利益方面的能力显得相当地弱。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但是主要是以下两点,首先是对国外的反倾销法、反补贴法等贸易法规不够了解,为应诉收集材料所需的成本过大,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如应诉的律师的费用惊人,于是只好作罢;其次,国内很多企业存在“搭便车”的思想,不愿意联合起来出钱应诉。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在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