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反转中的2010湖北工业企业发展报告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9-04 16:22

本刊特约记者 吴新民 周开斌 李波伟

   2009年,对于湖北工业企业来说,是极为困难、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广大企业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千方百计保增长,遏制年初生产持续下滑、利润大幅下降势头,全省工业实现“V”型反转,全年呈现生产较快增长、效益显著回升的局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739户,实现增加值4742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速高出全国9.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3%。实现营业收入14953亿元,增长21.5%;利税总额1525亿元,增长24.5%,其中税金增长23.9%,对全省经济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一、工业企业结构特点
   1、规模结构
   企业规模呈现“金字塔”结构。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13739户,总数是2005年的2倍多,比上年净增2741户,户数超过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市,居全国第9位。从营业收入分布看,企业结构“金字塔”特征较为明显,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1户,过200亿元企业9户,过百亿元企业16户,过10亿元企业145户,过3亿元企业571户。塔基较为宽厚,亿元以下企业11908户,户数占86.7%。
大型企业营业收入占到2/3。2009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6户,合计4374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0%;过10亿元企业145户,合计营业收入7481亿元,占全省的51.3%;过3亿元企业571户,占全省的66.2%。
小型企业增长快于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18亿元,增长42.6%,分别快于大、中型企业32.8个、30.4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45.6:21.8:32.6调整为41.6:20.1:38.3。在小型企业发展拉动下,中小规模市州工业增速快于大城市。
   2、行业结构
   千亿元产业比重较大。2009年,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行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135、1828、1750、1602、1248、930亿元,六个千亿元产业合计949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63.5%,成为全省工业经济支撑。同时,机械(1614亿元)、电力行业(1285亿元)也步入营业收入千亿元行业之列。
大中型企业的重化特征明显。湖北是国家老工业基地,重化产业是工业的优势所在。16户百亿元企业中,除武烟外,其余全部为重化企业。145户过10亿元企业,石化、汽车、机械、电力、冶金等重化企业107户,营业收入比重达到83%,轻工类企业仅38户,比重为17%。1831户过亿元企业中,石化、汽车、机械、冶金、建材、电力行业分别占208户、201户、197户、167户、117户、56户,户数合计占全省的52%。
行业间产业集中度差异较大。产业集中度既有行业生产技术经济特点的影响,也与工业基础和企业发展水平有关。总的来看,重化产业的冶金、汽车、石化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前10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71.9%、61.8%、48.8%,电子信息行业前10强企业比重也达到30.6%,但机械行业集中度较低,前10强企业营业收入占行业的13.4%;轻工消费行业中的食品、纺织行业相对较低,前10强企业分别占18.9%、7.6%。
   3、区域结构
   企业区域分布不断改善。全省1373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武汉占18.5%;黄冈、襄樊、荆州、宜昌、荆门、孝感户数占全省的9.6%、9.5%、8.1%、7.5%、7.3%、7.3%,十堰、咸宁户数占全省5%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741户中,武汉新增515户,黄冈、襄樊户数增加较快,新增314户、305户,荆门、十堰、宜昌、荆州新增256户、241户、217户、213户。2009年,武汉、黄石、潜江、宜昌企业户均营业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2.26、1.55、1.53、1.39亿元;企业户均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的有随州、黄冈、仙桃,同比增长24%、19%、10.3%,襄樊、宜昌、荆州、孝感、咸宁、天门、潜江等7市也实现增长。
大中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少数重点城市。16户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分布在7个市州:武汉(8户)占总数的一半,宜昌、襄樊各2户,黄石、荆门、十堰、潜江各1户。145户过10亿元企业,武汉(52户)、宜昌(22户)、襄樊(16户)、黄石(12户)占总数的70.3%,荆门、荆州、十堰各为7户,而其余7个市州均少于5户。1831户过亿元企业中,武汉(454户)占1/4,宜昌、襄樊、荆门、孝感、荆州均超过百户,分别为185、180、133、122、101户,占10.1%、9.8%、7.3%、6.7%、5.5%。
   二、工业企业效益分析
   1、利润
企业利润增长格局发生变化。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754.2亿元,增长25.2%。在工业品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工业企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利润由年初的大幅下滑转为较快增长。中型、小型企业分别实现利润164.5亿元、254亿元,增长38.4%、50.2%,快于大型企业6.8%的增幅。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分别为148.2亿元、145.5亿元,增长48.3%、55%,快于国有企业1.1%的增幅、有限责任公司10.3%的增幅。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00亿元,下降22.8%。
   少数盈利大户成为利润来源主体。全省利润过10亿元企业8户,合计利润277.4亿元;利润过亿元企业93户,合计470.8亿元,占全省的62.4%;利润过千万元企业894户, 合计692.2亿元,占91.8%。
车企占全省利润十强半数。2009年,全省利润前10强企业合计294.8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9.2%,其中东汽集团股份(本部)、东风本田、风神襄樊、神龙公司、东汽股份合计利润148.5亿元,5户车企占全省工业利润的1/5。长江三峡总公司利润居全省之首。荆门石化、武石化扭亏为盈,并挤进前十名。
   2、税金
   2009年,湖北工业企业完成税金771亿元,增长23.9%。重点大户是全省工业税基,税金过10亿元企业8户,合计税金402亿元,占全省工业的52.1%,企业户均税金增加至52.1亿元;税金过亿元企业42户,合计482亿元,占全省的62.5%;税金过千万元企业563户,合计609亿元,占79%。
湖北工业税金前10强占全省工业总额一半以上,特别是武烟贡献突出,税金增长34%,占全省税金的20.6%。荆门石化、武石化、江汉油田合计税金92.9亿元,东风本田、神龙公司、风神襄樊合计57亿元,三峡总公司、省电力公司合计税金57.1亿元,加上武钢10户企业合计税金415亿元,占全省工业的54%。
   3、资产收益率、销售利税率
   从资产收益率看,近几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利润总额保持同步较快增长。2005-2009年,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3.85%、4.16%、4.77%、4.56%、4.62%,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行业资产收益率普遍高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食品(8.8%)、烟草(7.7%)、医药(6.9%)企业居各行业前列,汽车(6.4%)、建材(5.1%)、纺织(4.7%)企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处于景气周期低谷,钢铁(1.8%)、有色(1.8%)企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销售利税率看,2009年湖北工业企业达到10.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利润、税金下半年的快速回升,全年增幅双双超过20%。重点行业销售利税率同比均有所提高,但行业间差距较大。烟草企业遥遥领先,高达66.9%,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汽车、电力企业销售利税率为13.2%、12.3%,居第2、3位,石化企业达到10.5%,略高于全省,而食品、纺织企业相对较低,销售利税率为8.2%、6.1%。
   三、工业企业行业分布及特征
   各行业由于历史基础条件及发展阶段进程差异,表现出不同行业特征。冶金、汽车龙头企业作用突出,产业集中度高;食品、纺织中小企业大量涌现;电子信息、机械、化工企业乘势而上,发展加速。2009年工业企业表现新的行业特征:
   1、冶金行业集中度最高。省内前10位企业营业收入占行业的71.9%。“一企独大”特点突出,武钢营业收入占冶金行业的51.7%。第2位的大冶有色占行业的8.7%,鄂钢、新冶钢比重均在3%以上,多年来前4位企业位次固定。黄石鑫鹏铜材、中铝大冶铜板带投产,营业收入跃居第5、8位。
   2、汽车企业“东风”系占主导地位。2009年全省汽车产量119.7万辆,居全国第7位,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8.65%。行业前10位企业均属“东风”系,营业收入占行业的60.8%。整车企业占据8户,东风本田、东风公司(十堰地区)、神龙公司营业收入均超过200亿元,东汽股份、风神襄樊公司营业收入首次超过百亿元。两家零部件企业神龙襄樊工厂、东风德纳车桥营业收入均接近40亿元。
   3、石化行业过十亿元企业较多。营业收入过10亿元石化企业22户,占全省工业的15.2%,居各行业之首。排行业第1、2位的是荆门石化、武石化,营业收入均接近200亿元,占行业的21.9%。湖北宜化(省内)、江汉油田营业收入首次超过百亿元。农化工在行业中的地位显著,化肥企业占据行业10强中的5席,总量占行业的15.1%。
   4、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快速跃升。电子信息企业排名座次更新洗牌较快,自主品牌的武汉邮科院增长38%,跃居百亿元企业之列,长飞光纤、骆驼蓄电池、长江光缆、华工科技均增长20%以上。武汉富士康投产发力,营业收入超过60亿元,2010年将突破百亿元。前10名企业总体规模扩大,占行业的30.6%。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124户,合计占全行业的70.2%。

   5、食品行业过亿元企业居各行业之首。近几年食品企业发展迅猛,行业营业收入3年翻番,过亿元企业达到296户,户数在行业中最多,过亿元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67.8%。前10位企业营业收入均超过20亿元,企业间显现你追我赶态势,酒类企业增至5户,稻花香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居行业首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行业半壁江山,尤其是粮油企业、米面加工企业发展迅猛,各有2户跻身行业前10强。
   6、机械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加速。受益于产业升级等多重有利条件,机械企业保持较快增势,占全省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8.1%,提高到2009年的11.6%,年均增速38.8%,高于全省工业1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发展较快,但企业平均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前10位企业营业收入216亿元,占行业的13.4%,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4家船舶企业进入前10位,武汉船用机械公司营业收入居行业首位。代表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武汉重工锻造、武汉重型机床均不足20亿元,仅占行业的1.2%、0.9%。
   7、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棉纺织、服装是行业的主体,纺织制成品业比重迅速提升。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222户,合计484亿元,占全行业的52%。产业集中度低,前10位企业占行业的7.6%,大企业偏少,仅有1户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前10名企业中,服装企业增加至6户,棉麻纺织企业占4户,化纤企业退出前10强。
   四、工业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湖北工业企业虽然在抗击金融危机中取得了积极成果,出现了整体向好的发展势头,但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几个制约企业发展和质量效益提升的问题值得关注。
   1、企业经营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工业企业经营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重化企业冲击较大,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增速放缓,盈利水平降低,钢铁、有色等企业还未恢复到正常运转轨道。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钢铁、有色企业增速回落16.4个、7.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仅为1.09亿元,同比下降2.8%。从销售利润率看,2009年湖北工业企业为5.04%,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差距较大,2005-2008年销售利润率分别为5.61%、5.67%、6.86%、5.83%,都比2009年高。从销售利税率看,2005-2009年分别为11.23%、11.98%、12.96%、11.09%、10.2%,2009年是近年来的最低。
   2、部分行业缺乏领军企业。大企业增加较为缓慢, 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净增仅1户,大企业中仅东风公司、武钢等不到10户企业进入全国500强。30-100亿元企业存在明显“断层”,仅有26户,其中50-100亿9户。特大型企业成长的后备力量不足,不少重点行业缺少代表行业竞争力的“领头羊”,而且有些行业“独领风骚”的企业总是老面孔,缺乏新生力量。如装备制造业近几年大企业发展乏力,行业前6位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不足100亿元;光电子产业中,楚天激光、团结激光等几大企业加起来规模也不到30亿元,在同行业中呈现新的差距;生物医药产业也缺少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多数纺织企业营业收入为几千万元,几家龙头企业规模也仅为5-10亿元。
   3、小企业成长缺乏后备军。2009年,全省全口径工业增加值506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93.7%,大批规模以下企业进入规模以上的“笼子”,增加值较上年减少23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8年的12.5%下降到6.3%。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基础和源头存在隐忧,出现增长后劲不足的苗头。
   4、多数企业盈利能力偏弱。工业利润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大多数企业微利或亏损。全省13739户规模以上企业中,利润过千万元企业894户,盈利692.3亿元,即6.5%企业盈利占全省工业利润的91.8%,而93.5%的企业利润合计仅占全省的9.2%,两级分化现象凸显。利润千万元以下企业10734户,户均利润仅150万元;还有2111户亏损企业,占总户数的15%,亏损额合计100亿元。
   五、对策及建议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湖北工业企业克难奋进,实现“V”型反转。为实现后危机时代新的跨越,在全国争先进位,建议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发展,推动不同规模企业协同共进,全面提升发展层次。
   1、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湖北能源资源现状、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路径宜选择在扩大规模中调整结构,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提速超越。以骨干企业为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实施“千亿产业倍增计划”,进一步推动汽车、食品、机械、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等产业做大做强。在新兴网络技术、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进制造业中遴选一批企业,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抢占未来战略性产业制高点。以开放促调整、促发展,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省外投入主体;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提高进入门槛,筛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以优质增量促进结构优化和存量优化,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为优势企业发展腾出环境和市场空间。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益质量。把技术改造作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加强项目管理、跟踪和服务,使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工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金融机构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抓好企业战略管理、研发管理、质量管理、品牌建设、信息化管理、节能管理。做好扭亏增盈工作,化解各种减利增支因素,压缩运营成本,提高工业企业效益水平。加大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对于全省工业纳税大户、暂时生产经营困难企业、高成长的新兴产业企业,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抓住工业发展的引擎和“牛鼻子”,提高企业增长质量和效益。
   3、积极培育领军企业,加快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大企业是工业发展“脊梁”,是行业发展“领头雁”,也是财税收入主要来源,建议通过财税金融、改制重组、资源整合、资本营运、技改贴息等综合措施,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领军企业。在消费类的汽车、食品、电子龙头企业中,挑选一批“产业旗舰”加以重点跟踪扶持,突出抓好产业集中度较低的机械、医药、纺织等行业的大企业培育。鼓励支持优势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依托开展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建设以政府服务为引导、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商业性服务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把企业成长质量作为重点,走“专、精、特、新、配”的特色发展路子,推动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4、以园区和集群为载体,营造企业服务发展良好氛围。围绕培育企业家和市场主体,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加快建设面向工业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危机中的“保姆式”服务,转化为帮扶企业的常态;进一步完善大企业联系与服务机制,深入推进大企业直通车服务。以县域经济为抓手,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和企业“孵化器”,搭建物流、展示、融资担保等服务平台,延长产业链,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式发展。推动园区和集群建设上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提高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形成有利于企业的政策、管理、服务、文化、舆论环境,更好推动工业企业规模整体提升,使其成为工业企业发展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