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任:我国跃居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非一日之功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9-04 16:59

《企业与企业家》杂志记者 宋克杰


国家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在新闻发布会上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5年,也是工业经济面对挑战奋力前行的5年。5年间,我国工业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考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毫无疑问,占我国国民经济40%份额的工业,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前移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但是,“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的排位并非轻易而举。据国家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介绍,我国能从“十一五”初的世界排名第四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是我国工业界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节能降耗、自主创新等方面经过艰苦努力才得来的。
   一、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1、加速优化能源工业结构。电力行业“上大压小”,5年间累计关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煤炭资源加大整合力度。累计关闭小煤矿9000处,淘汰落后产能4.5亿吨/年。煤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全国千万吨级以上煤炭企业集团达到50家,产量17.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一半多。海上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再造了一个“海上大庆”。炼油工业结构升级,千万吨级炼厂17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亿吨/年。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取得显著进展。风电装机容量连续翻番增长,已跃居世界前列;水电、核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国已成为水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和在建核电机组最多国家。
   2、不断扩大高技术制造业规模。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9%。重点电子通信产品中,手机、计算机、彩电、数码相机、激光视盘机2009年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9.9%、60.9%、48.3%、80%和85%,电子通信产品贸易额占全球15%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为我国未来向高技术产业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努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实力。国家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装备制造业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6%,比2005年提升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总量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大型露天矿及大型施工机械基本实现自主化;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化率达到85%以上。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日产5000吨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工艺、电解铝新型异型阴极槽制造工艺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4、极力减缓高耗能行业增速。“十一五”期间国家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高耗能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0.3%,比2005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为“十一五”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初步测算,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节能近4亿吨标准煤,对全社会节能贡献超过60%。
   5、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产能6800多万吨,水泥产能3.3亿吨,焦炭产能1亿吨,造纸产能1030万吨,玻璃产能3800万重量箱。上述淘汰的落后产能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如宝钢、武钢自主研发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已基本替代进口,2009年我国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已达96%,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板带材比达到46%,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占全部水泥产能的比重达76.9%,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浮法玻璃工艺比例提高到86%,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
   二、不断优化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
   1、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增强产业集中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如中央企业已由2006年初的169家整合到2010年的122家。产业集中度提高。前10家钢铁企业的集中度由2005年的35.4%提高到2010年的48.6%,2010年前20家水泥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水泥产量的45%,前10家汽车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6%,前35家化纤企业年产能占全国的50%,大型企业集团平板玻璃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3%。
   2、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底,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共有190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9.8%;从业人员达到1亿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83.6%;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3万亿元,占全部工业的67.8%。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
   1、在战略性调整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重要矿产资源领域、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2.7%、91.8%和64.2%;在石油加工和煤炭采选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行业的比重分别为71.6%和60.2%;在交通运输设备、冶金、有色金属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31%-48.3%之间。
   2、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又出台若干文件和配套政策,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私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末,我国共有私营工业企业145.7万个,吸纳就业人员5305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6.6%和44.2%;完成工业总产值16.6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0.5%。到2010年末,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规模的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7万家,其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9987家。
   3、充分发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2010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5%;吸纳就业人员2564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出口交货值6.3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0%。“三资”企业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强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等要求,东中西部良性互动,按照各自功能发展。2010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中部地区增长约2倍;西部地区增长2.1倍。
   2、区域经济结构渐向协调发展推进。承继“十五”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之“十一五”国家又相继出台多项支持中西部发展的政策,中、西部加速向前推进,发展速度开始快于东部。2010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4%,西部地区增长15.5%,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3.5和0.6个百分点,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地区工业增长“东高、中中、西低”的格局。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21.9%和15%,比2005年上升了3.1和2.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为63.1%,下降了5.8个百分点。区域经济格局开始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并向协调发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