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任 :打造升级版工业须先行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3-06-16 16:54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工业必须先行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朱宏任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朱宏任

 

全国中心城市2013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暨全国中心城市第四十四次工业经济运行会议会场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战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工业必须先行。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份额上升到19.8%,跃升全球首位,比排位第二的美国高0.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些年都保持在40%以上,变动不大;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占全球比重的10.4%,位列全球第一,其中工业品出口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以上。但我国工业仍然大而不强,制造业总体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工业发展同时还面临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工业不转型升级,就难以实现经济升级。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现阶段要适应以下几个转变。

   第一,发展的动力向更加注重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消费率和投资率分别为62.1%和38.2%(1978年),到加入世贸组织前仍然保持在62.3%和35.3%(2000年);其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对外贸易的上升,到2010年消费率下降到47.4%,投资率上升到48.6%;2011年消费率回升到49.1%,尽管还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67%的平均水平,但变化已显出端倪。

   2012年,最终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8%,连续两年回升,自2007年以来首度超过50%;2013年一季度进一步上升至55.5%,高出资本形成贡献率25.2个百分点。当前,政府正在通过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系列措施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对外开放极大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活力,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8年间我国外贸出口累计增长3.86倍,年均增长21.9%;但到了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比上年下降12.2%,2010年有所恢复,2011年和2012年出口增长率分别只有7%和4.6%,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减弱。

   三驾马车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在发生变化。从轻重工业结构看,2007年轻、重工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0.1%和69.9%,2010年变动为29.3%和70.7%,2011年变动为28.3%和71.7%,这几年重工业比重在上升,轻工业相应下降;2012年轻重工业的比重又变动为29.4%和70.6%,轻工业比重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

   从出口情况看,2007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8.4%,2009年下降到13.7%,仅两年下降了4.7个百分点;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下降到13.1%、12.2%和11.8%。

   可以看出,工业生产对出口的依存度在下降,对消费和投资的依存度在上升,特别是对投资的依存度上升较快,这也说明,现阶段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年我国制造业积累了较大产能,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投资的边际报酬在递减,过度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恐难以为继。

   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要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正常的市场竞争范围,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更为明显。非正常过剩的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不能在企业经营成本中全部体现,一些领域价格机制不完善扭曲了投资行为。另一方面,以集中审批管控竞争行业发展的方式已难以抑制产能过剩,由于缺乏对违规审批项目的有效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仅以中央政府部门层面严控企业项目审批为主的管理方式,在各级地方政府层层变通和化解下,使很多新增产能项目得到所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愈演愈烈。

   第二,发展的方式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由于不注重技术创新、利润率低,只能靠不断扩张规模来发展,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加剧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剧市场无序竞争。近年来,我国工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企业利润率却在不断下滑,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利润率为7.6%,2011年下降到7.3%,2012年只有6.1%。无论是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程来看,还是从解决我国工业面临突出问题的角度来讲,仅仅依靠规模扩张的低水平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工业由快速增长的粗放型发展向中低速增长的创新驱动、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道路,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些年,各级政府都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更加注重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成为投入的主体,2012年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的74%以上。创新产出水平明显提高,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12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PCT)位居全球第四,达到18627件,占全球PCT总申请量的9.6%,仅比排位第三的德国少200余件。

   但也要看到,尽管我国创新成果数量居世界前茅,但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八成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有效期不足7年,有效期超过10年的仅有4.8%,而国外这一比例为24.9%,国内专利的存活寿命明显低于国外。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据有关方面测算,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7%,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平均水平。

   在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创新政策的引导下,全社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依靠创新谋求发展的意识不断强化,工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效应日益显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为11.5%,比2008年提高5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1%,比2008年提高0.1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3%-4%的水平差距还很大,研发投入力度仍显不足;有效发明专利数达20.1万件,是2008年的2.5倍,年均增长35.8%。从2007年到201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快于全部制造业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正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应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把创新、创业作为主要着力点,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围绕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更加注重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更加注重工业关键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深化原材料产品加工发展,创新消费品行业商业模式。通过产业链创新管理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技术体系构建,通过实施重大产业应用示范工程启动市场需求和完善产业体系。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做好重点产业选择。

   第三,发展的活力向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转变

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少数大企业,而且更主要地体现在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上,特别是体现在中小企业有更大的机会成长为大企业上。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帮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政策部署,在积极培育大企业集团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大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集群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大陆(不包括台湾)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共73家,上榜数量连续9年增加,并且首次超越日本,成为除美国以外上榜公司数量最多的国家。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入围的中国大陆民营企业共有5家(这5家企业是华为控股、浙江吉利、江苏沙钢、山东魏桥创业、中国平安,除中国平安外,其他4家均为制造领域企业),而2011年仅有2家。2011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共21家,位列全球第六,比2005年增加17家。 

   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2年,汽车销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占全国销量的比重达87.3%,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前25家生产规模在千万吨以上企业集团的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5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23家年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重量箱的平板玻璃企业集团产量占总产量的7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要继续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支撑带动作用。要加强政策引导,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打破行业壁垒、区域障碍和所有制制约,以产业发展的重点关键领域为切入点,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组成战略联盟;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与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创造就业岗位、培育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单元,鼓励、支持和引导小微企业有序健康发展,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相对还比较困难,发展空间虽大,需要政策扶持的力度也大。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努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

   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要更加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市场活力和积极作用。大力转变中小企业发展方式,坚持“专精特新”,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坚持集群发展,积极发展专业化产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集聚度,提高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坚持转型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坚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基础管理,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支持力度,统筹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增强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养、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服务等服务功能,重点为小微企业提供质优价惠的服务。

(摘自作者于2013年5月14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心城市2013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暨全国中心城市第四十四次工业经济运行会议上的报告)

(责任编辑:《企业与企业家》杂志  宋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