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开局之年工业平稳开局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3-07-04 15:33

2013年开局之年工业平稳开局

《企业与企业家》杂志记者  宋克杰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出了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做好今年经济运行工作,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平稳开局,意义重大。

   5月14日,《企业与企业家》杂志记者从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心城市2013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暨全国中心城市第四十四次工业经济运行会议上了解到,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态势:开局之年首季平稳开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稳增长成为长期任务。 

   一、开局之年首季平稳开局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年预期增长目标,比去年一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回落0.4个和0.2个百分点。

   1-4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总体控制在3.5%的预期范围内,其中新涨价因素为1.4个百分点,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为1个百分点。

   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2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快于计划进度,城镇登记失业为4.1%,与去年同期持平。

   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分别增长12.2%和9.3%,实际分别增长9.3%和6.7%,实际增速同比分别回落3.4个和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综合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前4个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4%,其中出口增长17.4%,进口增长10.6%,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10亿美元。

   工业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1-4月份同比增长9.4%),增速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1740亿元,同比增长12.1%。

   综合看,尽管经济运行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宏观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主要经济指标表现符合宏观调控取向。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l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2年实际增长7.8%,今年一季度增长7.7%);

   l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2012年涨幅为2.6%,今年一季度涨幅为2.4%);

   l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2012年新增1266万人;今年一季度新增342万人,同比多增1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2012年年末为4.1%,今年一季度末为4.1%);

   l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9.6%和10.7%,今年一季度分别增长6.7%和9.3%);

   l 国际收入状况进一步改善(2012年末外汇储备为3311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04亿美元)。

   2013年投资、消费、进出口和工业增长预期目标

   l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2012年实际增长20.3%;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7%);

   l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左右(2012年名义增幅为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2.4%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 );

   l 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2012年增长6.2%,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4.3%;今年头4个月增长14%,其中出口增长17.4%,进口增长10.6% );

   l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2012年实际增长10%;今年一季度增长9.5%)。

   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进程不一,我国对传统市场的出口也涨跌互现。

   前4个月对美国、英国出口分别增长5%和5.7%,对日、韩、德、法四个重要贸易伙伴出口增长率分别-3%、2.5%、-7.2%和-6.7%。

   今年春季广交会(第113届)境外采购商与会人数和订单成交额尽管比去年秋交会(第112届)分别上升7.1%和8.8%,但比去年春交会(第111届)分别下降3.8%和1.4%。

   市场不振,价格低迷,加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挤压盈利空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已连续14个月下降,今年以来下降幅度从1-2月份的1.6%扩大到3月份的1.9%、4月份的2.6%。

   居民消费增速进一步放缓。去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和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实际增速为13.3%、12.9%、12.4%、11.6%和10.1%,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实际增速为8.2%、8.4%、7.5%、7.1%和4.8%,收入增幅回落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同时政府消费支出增速也在放缓,五个时间段,全国财政支出名义增速为33.6%、21.3%、21.1%、15.1%和12.1%。

   l 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降低。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2年工业产能利用率除在四季度出现短暂回升外,其他三个季度均呈下降走势,今年一季度进一步降低到78.2%,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为2009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

   l 产能过剩不仅会引发企业恶性竞争、效益下滑,任其发展还会带来或加剧失业以及资金拖欠等问题,甚至引发经济系统性风险。

   l 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今年3月份,国家统计局对全国4.4万家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63.4%的企业反映生产经营状况一般,21.9%的企业反映生产经营状况不佳,只有14.7%企业反映生产经营状况良好,62.8%的企业反映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用工成本上升。

   l 这些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引起的,与体制机制不完善有关;有些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的,与发展方式不科学有关;有些有外在的、不可控的,与国际形势变化有关。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来积极应对、有效化解。

   三、稳增长将是长期任务

   (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增长阶段

    一是经济增速止跌回升——率先走出谷底

   从2008年一季度到2009年一季度,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经济运行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状况,经济增速快速回落,从11.3%回落到6.6%,平均每个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

   在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刺激作用下,迅速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势头,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避免了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到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到12.1%,平均每个季度回升1.4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增长平稳回调,政策效应十分突出

   2010年和2011年,针对通胀压力,中央及时提出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推动经济由政策刺激向内生增长转变,经济增速回落到一个适度增长的区间,全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4%和9.2%。

   2012年,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再次加大状况,中央又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预调微调,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较好实现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全年经济增长率为7.8%。

   三是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内生增长动力增强

   从趋势看,从2010年二季度到2013年一季度的12个季度,除了2010年四季度和2012年四季度两个季度增速有所回升外,其余10个季度经济增速都是回落的,从2010年一季度12.1%的峰值到2013年一季度的7.7%,平均每个季度回落近0.4个百分点;

   2012年二季度以来,季度经济增速基本上在7%到8%之间变动,四个季度增速分别为7.6%、7.4%、7.9%和7.7%。

  (二)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趋缓

   相应地,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2008年一季度的16.4%回落到2009年一季度的5.1%,之后快速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9.6%;

   其后,到2011年二季度有一个相对较快的稳定增长期;2011年下半年随着一些刺激政策的退出,工业增速开始明显回落,从当年一季度的14.4%回落到四季度的12.8%,2012年一季度进一步回落到11.6%;

   从2012年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四个季度的增速分别为9.5%、9.1%、10%和9.5%,季度工业增速在9%到10%之间变动。

  (三)从长期看,潜在增长率下降

   潜在经济增长率: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

   经济放缓的原因:短周期波动——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GDP年均9.9%,目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但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突出,生产要素供给和生态环境都承受很大压力。

   经济增速适度回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助于抑制需求过度扩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也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留出空间,但也要警惕可能出现的风险。

中央把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的选择,目的就是要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宋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