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4-05-17 12:10
5月14日,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发布消息称,历经十个多月的侦办,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单位行贿等案已侦查终结,于日前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此前,葛兰素史克的药品价格远高于在其他国家的价格,最高的达到其他国家的7倍,达到药品成本的10倍以上。比如知名药品贺普丁,2012年,其真实成本为15.7元,转移定价后到中国葛兰素史克工厂的口岸价是73元,葛兰素史克出厂价(不含税)为142元,经物价部门核准的最高零售价为207元。(5月15日《新京报》)
算起来,葛兰素史克在贺普丁这种药品上的成本利润率,达到1218.47%。那么顺着类似的药品的生产、进口、转移定价、零售等路线,我们不难发现葛兰素史克“捞金术”的三大惯用招数,也是药品价格之所以虚高的三大原因。
一是标高进口价,将利润转移到国外。依然拿贺普丁来说,本来药品成本仅15.7元,到中国的口岸价一下子成了73元,这其中就产生了约364.97%的利润。
二是加大甚至是虚构了中间成本。药品进口之后,在葛兰素史克的工厂里转了一圈,出厂时马上变成了142元,比进口价又高出了69元,最后再经过药品招标等,零售价达207元。
三是高价药品中隐含着行贿等腐败成本。比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然,葛兰素史克捞到的相关药品利润,三成多用于向医生等行贿,以求扩大销售量,获得更大的利润!
葛兰素史克这“捞金三招”,并非独创,也不是其企业内部秘密。事实上,在中国,类似的药品捞金问题,并不在少数,甚至已经成了一种潜规则。比如此前媒体也曾有报道,有些国内生产的药品,其零售价与生产成本价之间,也存在巨额差异,相关利润率动辄500%到1000%,高者可达2000%等。
可以说,葛兰素史克是黑心的,但其捞金术也不过是一些药企、中间商、医院、医生等惯用的伎俩。葛兰素史克的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也不过是中国所有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的典型代表。如今,葛兰素史克的“纸里”没有“包住火”,东窗事发被查,也将被起诉。但还有多少“葛兰素史克们”在玩虚报成本、中间食利、行贿医生等推高药品价格的黑心游戏,这恐怕才是最值得我们追问与反思的地方!(作者:刘鹏)
(责任编辑:宋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