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4-05-22 18:50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四川丹棱县“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今年以来,丹棱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像李开鹏这种“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挑刺工”看似是一个新词汇,但并不新鲜,顾名思义,“挑刺工”通俗地讲就是找差错的人,而用书面语讲就是监督者。丹棱县聘请“挑刺工”,对全县服务窗口,部门机关开展暗访监督,从实质意义上讲就是起到一种机关作风监督员的职能,然而其作用到底能够有多大,却不容乐观,笔者以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挑刺工”的构成过于官方化和专业化:丹棱40名“挑刺工”分别来自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记者等专业人员,以及特邀监察员代表和普通群众代表。
“挑刺工”官员比例过大,并没有打破身份樊篱。俗话说,医生治不好自己的病,来自党政部门的“挑刺工”,虽然说对于官场的一些弊病更为了解和清楚,但他们能否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挑刺”则值得质疑。因为官员“挑刺工”在挑同僚之刺时,很容易被其他人挑刺,所以从明哲保身的角度讲,笔者有理由推测这些官场“挑刺工”难以真正发挥挑刺的作用,却陷入你好我好大家的窠臼之中。
另外“挑刺工”是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素养,从而能与机关单位的专业人员更好地沟通。然而,“挑刺工”的监督效力主要还是要恢复人民群众对机关单位的信赖。“挑刺工”挑刺时更多的是从社会公众的视角而非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因此,“公道正派”应该是首要条件,专业素养倒在其次。“挑刺工”应该打破身份的樊篱,坚持大众化方向,但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挑刺工”也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素养。
热心公益,关注自身命运,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普通民众才是最好的“挑刺工”。与其秘密选聘”挑刺工”,不如直接发挥老百姓的力量。而根本而言,与其寻找“挑刺工”,不如对“四风”问题进行制度化纠偏机制,否则一旦“挑刺工”们有所懈怠,挑刺风暴也就很可能偃旗息鼓了。(钱兆成)
(责任编辑:宋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