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4-05-22 18:59
据海南省海口市相关部门消息,海口今年将安装1.5万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投入使用之后,将会成为“贴身保镖”,为社会公共管理与安全提供便利。但同时,市民也很担忧:这么多双“眼睛”怎么管?摄像头从“贴身保镖”到“隐私泄露”,只有一步之遥,该如何规范?摄像头覆盖之下,如何才能保护市民的隐私?(5月19日光明网)
事实上,近些年来,通过大量安装摄像头,以保证城市管理和社会安全的,海口并非个案。全国各大小城市都存在着类似的工程,有些地方的摄像头,甚至可以覆盖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号称“城市天网”。当然,担心隐私被泄漏的市民,也并不是只有海口有,其他地方的居民,特别是被“天网”覆盖的城市市民,无一不有同样的担忧。
居民的担忧其实是有道理的。比如我们早上一出门,楼梯和电梯里有物业公司的摄像头。走到小区公共场所和门口,同样会面对各种监控。出了小区走上大街,更有各商家的监控、社区的监控、公安部门的实时监控等。坐上公交汽车,则有公交摄像头对着我们。车开上了路,有交通管理部门的监控。即便是到了单位上班,还有单位的监控悬于头顶。晚上回家睡觉,还要担心着:会不会有一个摄像头,不小心对准了自家卧室……
而这些私营企业的、公交公司的、社区等政府管理部门的、公安局的等摄像头或者实时监控,又各自管理,且没有统一的使用、监管、查看、纪录保护、销毁等管理规定。有时候,监控安装者可以查看,管理单位可以随时调出,甚至一些自觉车辆受损等的业主,也可以说说好话,自行到一些物业管理部门去调看监控甚至复制监督视频。如此管理乱象,又岂能不让人忧心,我们的隐私已经面临威胁!
很明显,对这种满城尽带摄像头的情况,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法律规定给予约束与规范,而防止“贴身保镖”成为泄漏隐私的源头,也需要给其带上法律的“紧箍”,配备安装、使用、管理、查看的相关资质、标准和办法等“咒语”。这就要求,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相关管理办法,对涉及到摄像头的问题进行规范与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在相关法律,比如正在研究与论证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泄漏隐私等方面的法律责任。总之,不能等问题严重化了,不能等人们的隐私已经被侵犯了、伤害了,才想起来要立法、定规矩给予管理。(作者:刘鹏)
(责任编辑:宋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