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利川发展工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4-07-06 12:36

欠发达地区利川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蒋代华




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工业规模逐渐壮大

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3.8亿元,税收1.44亿元;销售收入在500万元-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59户,实现工业总产值6.62亿元。尤其是14户亿元企业,工业总产值、入库税收均占规上企业产值、税收的60%以上,亿元企业支撑利川工业发展大局。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为55:13:32;2010年变化为42.14:20.8:37.06;2012年变化为36.43:25.65:37.92;2013年为:34.78:26.85:38.37。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九年增加一倍,但占比仍然很低,表明利川工业正从失去卷烟产业的阵痛中逐步解脱出来,朝着新型工业化道路前行。

(三)工业投资和项目逐年增加

2013年共有36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5.84亿元,比上年增长8.4%。2013年申报省、州专项资金项目12个1446万元,落实项目8个517.5万元;获得省政府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支持6900万元,比上年增加3500万元,惠及53户企业;争取武陵山产业发展基金17000万元,惠及医药、食品、旅游、畜牧产品加工四大类12户企业。捆绑资金建立了800万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为利川的工业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

(四)税收、就业贡献增大

2013年全市工业税收包括卷烟税收下划总额达到5.9亿元以上,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3%。其中卷烟税下划42349万元,电力税收6126.11万元,煤炭税收约800万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入库税收达到14387万元(电力税收5752.96万元)。除卷烟下划税收外,纳税超过千万元的企业3户,超过500万元的企业1户,超过100万元的企业7户。工业税收已经成为利川财政最大的且是不可替代的税源,并且超过利川任何产业贡献的税收。同时工业企业也成为解决城乡就业的重要渠道,2013年全市500万元以上109家工业企业解决就业人数7580人,同比增长15%以上。

(五)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利川经济开发区从1992年开始规划建设,目前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规上工业企业16户,工业总产值达到1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8%,已规划形成“一区四园”格式。

(六)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特色工业格局初步形成

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战略,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发展工业的氛围日渐浓厚,依据本地资源发展清洁能源、矿产建材、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制造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以及发展资源型工业的共识已基本形成。

(七)融资担保工作得到加强

2013年宏财公司当年实现担保贷款121户47310万元,在保责任余额达到5亿元以上。积极引进湖北银行落户利川;组织银企对接,为工业企业落实贷款1.5亿元以上,有效缓解了企业生产压力。同时,部分企业还积极开拓市外资本市场,如雄鹰钢构股份公司,2013年已成功在武汉资本市场第四板挂牌,为利川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迈出了坚实一步。

(八)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201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意见,从十二个方面明确了政策措施,建立了重点骨干企业的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和运行监测调度制度,并从生产要素如资金、土地、电力等方面予以具体支持,设立了项目建设、品牌创建、财税贡献等方面奖励,极大地鼓励着投资兴业。

二、影响利川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随着“两路”尤其是动车的开通,以及武陵山试验区与相关政策机遇,我市工业经济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但影响利川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增多。

(一)积极因素

一是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共识在市委、市政府等四大家层面普遍形成。尤其是在经历了清江卷烟厂破产搬迁阵痛和乡镇农村工作重点转移之后,市委、市政府曾开展过“三个为什么”大讨论,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无工不富”的道理,“工业兴市”、“突破性发展工业”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关心工业发展、谋划工业发展、促进工业发展在全市逐渐形成共识,各级各部门服务工业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工业战线干部员工对恢复和发展利川工业、再展利川工业雄风信心更足、思路更清、劲头更大。

二是利川位于承东启西的咽喉之地,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209、318国道通畅无阻,宜万、渝利两条铁路和沪渝高速、利万高速横贯其境,交通四通八达,快捷便利,加快了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汇集,有利于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三是武陵山试验区、西部大开发,省“616工程”、黄石对口支援利川各种政策叠加,给利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四是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如前所述,利川有计划经济时期“五小工业”打下的基础,有数以万计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队伍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等产业工人储备,有过去利川占据全州工业经济龙头地位的自信和经验,有清江卷烟厂破产搬迁后失落、沮丧和彷徨的经历,有这几年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立志追赶的决心和勇气,更有前几届奠定的产业发展的基础,如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天然气等)支柱产业势头正旺,矿产建材在经历市场洗礼后调整策略蓄势待发,医药化工正借助着利川“华中药库”资源优势与九州通企业强强联合向广度和深度开发推进,以农副产品包括食品精深加工开发为主的绿色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具有优良充足的原料来源。这些都是利川工业发展的现实和潜在基础。

五是利川腾龙开发区“一区五园”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建设在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正在理顺机制体制,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措施有力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发挥引领利川工业经济的作用,成为利川工业经济的主力军。

(二)制约因素

一是市域经济薄弱,是一个吃饭型财政,发展新型工业化具有相对难度。2013年全市GDP总量仅84.4亿元,财政总收入仅13.7亿元,财政总支出高达44.12亿元,国家财政补助及转移支付达26.37亿元,这意味着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难以拿出多少真金白银来对工业进行大投入。

二是工业经济受观念认识、限制性发展区、产业歧视政策等影响。一部分人不研究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不研究资源、资金、土地、人才、市场等工业经济生产要素,希望立竿见影、急功近利,忽略了工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综合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工业发展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一部分人认为利川是限制发展区,应以旅游业为主,财政支出依靠上级转移支付。一部分人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经济影响,放大农字号产业发展的社会效应,忽略了作为文明进步的工业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采取限制、歧视性政策,从领导重视程度、机构人员力量分配、政策措施以及在银行贷款、国家及财政投入上看都表现得极为不对等。

三是利川工业“少、小、散、低、弱”的现状,以及工业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约束,难以形成速效、强势增长效应。其一是企业总量少、规模小。尽管有五大支柱产业,但每一个产业缺乏一个规模大、发展快、势头好的大中型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其二是传统产业比例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实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本市工业形态表现为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以粗放型加工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农副产品初加工企业居多;资源利用深度不够,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形态极不相适应。其三是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全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四是利川工业企业的产业门类虽然比较齐全,但全而不重,散而无力。其五是家族式、小作坊式管理。管理人员观念落后,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合作、创新精神,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与工业发展不相适应。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经历了多次反复的撤并整合改革,其职能也随之由管理向服务指导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发展中的企业和部门来说,一时都难以适应。事实上,由于工业企业规模逐年扩大,经济管理职能日益增多,工业企业行业协会尚未组建,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职能与市场不协调、工作与人员不匹配、服务手段缺乏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我市工业尚处蓄势聚能的起步阶段,企业迫切需要政府经济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培育、指导和帮助,帮扶企业成功走入市场。

五是缺乏人才成长的环境。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导致工资待遇低、环境差、发展空间小,人才难引进、难留住、难作为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缺乏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是工业园区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少用地指标与征地难度大、导致企业难以顺利落户,缺乏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工业园区建设与工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机衔接,企业难以聚集,因而无法主导全市工业经济大发展。

七是企业融资难,资金瓶颈制约企业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财政扶持能力弱、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工业企业贷款少得可怜,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一是金融机构少、成份单一;二是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工业企业贷款总额少、比例小;三是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少、实力弱,且担保方式单一;四是缺乏针对金融部门支持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贷款的考核办法,未能激励金融机构积极作为。

八是区位弱势没有因为交通改善而改变。区位偏僻这个弱势,一直以来严重阻碍着利川工业经济的发展。利川东距武汉600余公里、西距重庆300余公里的地理位置,让利川既不可能融入武汉经济圈,也不可能融入成渝经济圈,没有中心城市的依附,发展只能依靠“自力更生”。

九是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如审批程序繁杂、中介机构收费高、机关办事效率低,阻碍企业发展的现象并没有杜绝,政务环境改善的空间还很大。

三、突破性发展利川工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经济具有很大的难度,但不发展工业经济只有永远的落后。对利川来说,当前乃至今后都必须树立“工业强则利川兴”的观念,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利川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确立符合市情的工业发展思路

  一是澄清模糊认识,强化发展理念。正确理解“限制性”区域政策,不要被其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手脚;正确看待“工业腿短”,不要被其丧失了我们的发展决心和信心;正确实施“双轮驱动”,不要倚轻倚重导致新型工业 化滞后发展延缓城镇化速度。历史证明,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利川经济的格局、推动了全市的发展。因此,利川要发展进步,必须要发挥工业经济的积极性作用,切实树立突破性、优先发展工业经济的观念,突出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前提和支撑的观念,充分认识、发现和掌握工业经济发展规律,着力在“打基础、稳增长、调结构”上做文章,采取措施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它更好地为利川文明和发展服务。

  二是明确工业发展方向。根据利川区位、资源禀赋和历史经验,结合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利川要明确提出并坚持围绕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旅游办工业的方向不动摇、不折腾。在此基础上,根据利川在恩施州发展规划中的定位和发展重点,科学谋划全市产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发展措施,推动主导产业、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在近期,坚持围绕本地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资源型工业,明确风水电、天然气、煤炭、高岭土、硫铁矿、医药、富硒绿色食品、水泥、石材等产业的支柱地位,在两三年内形成各自产值达到5—10亿元。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以农副产品、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打造茶、米、油、肉、菜等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使其在各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坚持围绕旅游办工业,随着“两路”尤其是动车的开通,利川旅游业一定会迎来一个高发期,我们要抓住旅游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同时,我们要支持巴王酒业、烟花爆竹、矿泉水、再生资源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本地加工制造业大力发展。

 (二)建立坚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一是成立一个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调度有力的全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一谋划和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问题。其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协调调度、化解难题、落实奖惩。其办公室应为常设办事机构,与市经信局经济运行股合署办公,并有独立人员编制、工作职责和业务经费,负责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经济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筹划重大项目、协调相关部门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为加强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和管理,建议成立矿产开发管理办公室,统筹煤炭、石材、非煤矿山勘探、开发和管理,归口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扭转各自为政的格局和弊端。

  二是科学合理进行市级领导分工。工业经济涉及发改、经信、财政、税收、金融、质监、环保、住建、国土、规划、工商、商务、安监、电力、自来水、天然气、信息化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如果在市级领导分工上兼顾到工业经济各生产要素的协调调度方方面面,就减少了平常工作的难度和阻碍。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凡是涉及工业经济的资金、项目、招商、政策等事项,无论财政支持资金、信贷支持资金或是项目资金、招商引资等方面在决策、使用、管理上都应建立起一个协调统筹机制。二要建立工业经济月分析、季调度制度,帮助企业掌握市场走势,了解市场行情,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三要坚持市级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制度,要像支持农村扶贫工作一样,建立起“131”即一个市级领导带领三个部门联系一家重点骨干企业的制度,充分发挥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资源和个人资源优势,深入企业解剖麻雀,帮助企业明晰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企业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采取措施做大做强。四要坚持和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要坚持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并重,将工业增加值、市场主体培育、项目建设和扩能技改,工业入库税收、就业人数、品牌商标创建等关键指标纳入考评范围,将目标、手段、奖惩有机结合起来,敢于实行奖励,通过目标考评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惩罚把压力变动力、动力变积极性,增强约束力。

  四是必须强化工业经济部门的职能作用。要配强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解决工业主管部门职能与工作不协调、人员数量不够、业务不懂行、服务手段不多、经费预算不足、发展谋划不力的问题。要赋予一定的工作手段和措施,发挥工业经济主管部门熟悉企业情况、有专门班子和人员的优势,参与项目、招商、资金分配,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五是要建立健全工业企业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民间组织,建立政府部门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行业宏观管理和服务的助手。

(三)制定高效实用政策破解难题

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要继续执行本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在每年800万元的基础上再按上年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增加部分的4%注入,市财政、经信部门要制定简单易行、切实有效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将有限的资金用足用活,避免挪作它用和有政策预算没有资金使用的现象。在满足工业经济工作经费、项目经费、年度目标考核奖励经费的同时,建议用一部分资金以贷款贴息方式用于加强对龙头企业和鼓励类成长型企业的优先支持;以财政补助的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博览会,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和转型升级。

二是用好用活上级支持资金。应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武陵山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和分配、管理办法,集中支持一批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

三是加大融资担保力度。要发挥财政资金优势,鼓励利用民间资本,督促宏财担保公司等机构增资扩股做大做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境外投融资担保机构进入利川,增强融资担保能力,降低担保费用,减少企业融资成本;要继续引进专业银行来利川落户;要以目标责任考核方式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工业企业信贷资金投放额度;要建立“金融顾问”制度,由经信部门和人民银行向各商业银行推荐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企业,由专业银行对企业进行“一对一”金融专业服务,帮扶企业组织筹措资金;要制订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强股份制改造,规范管理,进军资本市场融资;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取消限制性门槛,帮助企业更快发展;政府要搭建平台,加强银企对接,实现银企“双赢”;要探索其它融资抵押方式,如出口企业订单质押、股权、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方式进行融资,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建议以利川市企业联合会为平台,利用财政资金间隙每年列出5000—10000万元,鼓励企业自愿出资联合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或担保机构,探索更多支持工业企业融资发展的新路子,以低于市场利息、高于银行利息的办法短期贷予工业企业周转使用。

四是要破解工业用地难题。要抓住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机遇,预留工业用地,实行工业用地指标单列;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小型工业园,允许集体土地流转办工业,待条件成熟后千方百计办理工业用地变性手续。要处理好工业用地与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关系,优先保证工业用地。要探索创新工业集约用地模式,在工业园区建设“廉租性”工业标准厂房,鼓励企业入住发展;鼓励农民带地入股进厂,向农民租用宅基地等方法解决乡镇办工业用地难题。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管理人才或是专业技术人才,对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从政府层面讲,要研究和建立一套引进、留住、培育、使用的激励机制,让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要注重本地适用性人才的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进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本地职业技术学校和行政学院要采取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方式,加强这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千方百计满足利川工业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技工人才。要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凡提出有技术难题并得到攻克,产生规模效益的项目,市财政应编列“科研与创新”预算经费采取补偿奖励予以支持。要相应增加工业经济职能部门的领导职数和专业工作人员编制数,使其有足够懂行的人员指导、服务企业发展。要设立人才引进、使用、创新发展基金,奖励科技创新和发明,表彰优秀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企业层面讲,要有求贤若渴理念,有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提供基本的生活、工作条件。

六是要研究电力政策。发展工业经济,电力是关键。由于电力体制整体上划至省级,形成新的行业垄断。今后工业用电地方更加没有统筹协调权。政府要利用一切机会为企业呼吁,争取加大投入,改善供用电条件,并研究争取与平原地区一样的用电政策,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

(四)建强产业聚集的发展载体

一是要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利川腾龙开发区要解决经济开发与发展工业经济的体制障碍,建议以实体经济尤其要以工业经济为主、城市经营为辅,不能主辅异位,更不能形成“两张皮”。按照集聚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工业来规划定位,谋划发展。围绕现有骨干企业、优势产业、行业企业关联度,主动衔接,延长产业链。要精心打造工业企业的精品名牌,带动其它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优化布局,分类管理。对现有园区要实行功能划分、实行分类管理,使之各具特色。要在忠路、毛坝、柏杨、汪营、谋道等适合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乡镇谋划乡镇工业园区。要划分市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园区的基本功能,把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用水用电用地相对较多的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引入乡镇工业园;对产业具有带动性、发展潜力且无污染、低耗能的项目和企业引进市级工业园区。

三是节约用地、提高效率。要千方百计地破解征地拆迁难题,加大土地收储力度,让大企业、大项目能够顺利落户建设;要盘活土地存量,对已供地而久未动工的项目闲置土地进行清理整顿,视其情况或按政策收回,或督促开工建设,坚决杜绝围墙圈地现象再度发生;对在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可以采取措施促其“退城进园”;对新引进的产业项目,要强化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和税收贡献,鼓励建设两层或多层厂房,不提倡建设“花园式”工厂浪费土地;审核调整园区道路、公共设施和绿化等规划指标,防止指标过多、规划超前造成土地闲置浪费;探索园区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用地模式,解决工业用地难问题。

四是创办实体,自主发展。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建议市委、市政府做实腾龙开发区,划给其一定的“地盘”,不然,长期借助其他行政区域掣肘发展;做实振业等投资公司,使之形成和增强投融资能力;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力,突破现有体制和政策的束缚,把开发区当成利川的特区来办,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改善园区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利川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五)构建切实可行的工作抓手

一是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坚持发展资源型工业,重点是要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开展资源勘探,弄清楚矿产资源情况,制定开发计划,全力招商引资,促进精深开发,做大这个产业。一要“摸清三个底数”。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开展矿产资源情况勘探,摸清管辖区内资源种类、品位、储量家底;开展矿产资源流向调查,摸清流出的资源别人在干什么;开展矿产资源项目调查,摸清我们可能引进什么项目来开发现有资源。通过这些具体扎实的调查摸底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二要做好开发规划,谋划和编制大项目。要加大现有煤矿的升级改造,做实兼并重组,形成120万吨的煤炭产能。同时,要加大车家营、黑核坝煤炭勘探,力争在近年内申报1-2个年产30万吨的煤矿项目。要向上争取以淘汰落后产能换取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要充分利用我市水资源“锶”含量高的优势,开发矿泉水资源。三要加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卖原材料和搞粗加工,引导鼓励企业进入规划的工业园区,开展深加工、再利用、形成产业链。四要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是要培植市场主体,加强支柱产业建设。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引导生产要素向行业重点企业聚集;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推动成长型企业快速成长,增加市场主体数量,扩充经济总量。要坚持“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机制、一笔经费、一抓到底”的模式,推动建立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品牌支撑一个企业发展的格局,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政策上重点扶持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

三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一要谋划项目,积极争取投资。要结合我们的特色资源开展项目谋划,结合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项目,根据产业政策无中生有编制项目,通过项目争取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推动利川工业经济发展。二要走南闯北,大力招商引资。要依托本地资源开展招商,要选择项目进行招商,要创新方式大力招商,要开展专业招标,要将招商引资逐步转变为招商引智,促进利川快速发展。

四是加强企业管理,促使企业转型升级。一要进一步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为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做好充分准备。二要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由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转变,尤其要对企业运营成本加强控制,降低其财务风险,以确保企业现金流和资金链畅通高效,维持长久发展。三要引导企业运用现代管理办法和信息化的手段,对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规范化管理,按照工业企业生产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并建立相应监控体系,确保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实效起到积极作用。四要主动协助企业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调整产品品种和结构,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五要强化质量管理,树立商标、品牌和质量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长久持续发展。

五是增强服务意识,打造有利于发展的软硬环境。拼政策是下策,比服务是要务。一要教育干部职工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要让位于大局和发展,从思想到行动都要全力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二要继续开展部门行风评议和民主评议执法执纪中层干部活动,加强市直部门和基层站所、公共服务单位负责人的问政问责工作,开展“网络政民互动”,把工作置于法纪和公共监督之下。三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和手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要用硬措施,刚执行来打造投资、办事的软环境。四要清理涉及企业的中介机构,废止前置条件,规范中介收费、服务行为,明确收费标准,不搞上下浮动,斩断讹诈企业的利益链。五要严厉查处“三乱”行为,杜绝“三阻”现象发生,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除安全工作外,对涉企检查、评审、验收行为一律叫停。六要建立服务代理制,实行限时办结制,发现违规,坚决查处,决不手软。同时,要着力加快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硬环境。

(作者系利川市经信局局长、恩施州企联利川市分会会长)

(责任编辑:宋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