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9-04 17:01
《企业与企业家》杂志记者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这是为建设我国诚信社会,努力打好基础工作的根本之举。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在努力建设诚信社会的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道德建设。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了丰厚系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弟子规”就是颇为典型的规范著作。因此,中央党校在制定我党高、中级领导干部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领导干部目前最需要读的是《弟子规》,它是提高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修养的优良读本,地方各级党校都应该开设“弟子规”的课程。
有鉴于此,广大企业家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着力提升诚信企业品质过程中,也应以《弟子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此,我们撷取了《弟子规》中有关诚信篇的论述,作一点介绍和阐述,供企业家们学习和借鉴。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易解: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 ,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粗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方可复也;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易解: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去传播;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 ,不要说得太快太急,也不要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他人谈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易解: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应当想着向他学习、看齐,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也要多努力渐渐赶上。
看见他人缺点或不良行为时,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易解:当道德、学问和才能技艺不如他人时 ,应该自我督促、自我激励努力赶上,至于穿衣服、饮食不如他人时,就没必要去担心和忧虑甚至是自卑。 (《论语》:颜回居陋室,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易解:如果听见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赞誉之词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接踵而至,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会愈渐疏远了。
然而,要是听到别人称赞自己,不但不得意忘形,反而静心反省,生怕自己做的不够好,想着要继续努力;当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时,不但不生气,还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了。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易解:无心之过谓之过错;若是明知故犯,则谓罪恶。知错能改,是勇敢的行为,错误则为逐渐减少,以致消失殆尽;如果知错不改,百般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徒增罪恶了。
(子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又曰:知耻近乎勇)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易解: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易解: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 ;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说大话。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易解: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 ,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对富有之人不要一味谄媚求荣;对贫穷之人也不要傲慢自大;不要厌恶、嫌弃亲戚老友,也不要一味攀附迎合新人、新物。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 ,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 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易解:他人短长,不要去揭穿,他人的隐私,也不要去张扬。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份的憎恶,就会招来灾祸。朋友之间能相互劝勉,则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易解:余人交往,在财物的取舍上,应该分辨清楚明白,尽量多与少取,这样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
有事要加诸於人之时,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就应立刻停止。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易解: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回报他;不小心和人结了怨仇,应求他人谅解,及早忘掉仇恨 ,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报答恩情的心意却要长存不忘。对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为要注重端正庄重不可轻浮随便,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 。权势只能让人表面上服从,不敢反抗,但内心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虽然现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仁德君子的泛爱众 ,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易解:同样都是人,类别却不一定整齐,就一般说,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却显得稀少。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说话不会故意隐讳扭曲事实,脸色态度也不会故意向人谄媚求好。能够亲近仁者,自然会向他学习,也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也会有所进步,过错也会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 ,小人便会乘虚而入,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易解: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不能身体力行,而只是一味死读书,纵然有学问,也不过是徒增虚幻浮华的习性,如此读书又有何用?相对的 ,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按照自己的偏见去做事,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易解: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读书时切忌读此段时还想着另一段;也不要这段还未读完读通,就失去了兴趣,跳到另外一段。不要东翻西阅,要定下心来,按部就班一点一点地认真读下去。读书时要有规范 ,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划好就要赶紧用功。(《中庸》:用工日久,而一旦豁然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正是所谓书读千遍 ,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更有学问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易解: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易解:如果不是圣贤之书,一概摒除不理,以免智慧遭到蒙蔽,心智受到污染,遇到艰难险阻之时,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自甘堕落。而应努力发奋,自我砥砺,自我鞭策,虽然圣贤的境界很高,但我们能如此便可以慢慢的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