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9-04 12:14
本刊记者 刻捷
公元2007年1月18日,位于武汉市武昌的田汉剧场五彩缤纷,喜气洋洋,第五届(2006)湖北经济年度风云人物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获奖企业家个个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吸引住全场所有眼球。其中,年仅39岁的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蒋远华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蒋远华是湖北省管专家、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被湖北省人事厅评定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的人选,担任全国造气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尿素技术咨询网顾问委员会顾问,省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等多项专业协会技术顾问,并先后获得“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省市“十佳青年企业家”,宜昌市“劳动模范”、宜昌市“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宜昌市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
蒋远华所领导的企业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井矿盐企业、中国最大的合成氨、尿素和磷酸一铵生产厂家、全国五大磷肥生产基地之一、华中地区最大的氯碱产品生产企业,并跻身为中国520家重点企业和中国石化行业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列。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2006年里,他所领导的企业是湖北省第一家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105亿元;资产总额和实现利税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和67%;先后建成贵州宜化年产50万吨尿素工程、年产84万吨磷复肥工程等八大改扩项目,实现了宜化工程建设史上当月投产、当月达标、当月见效的奇迹;成功并购湖北双环集团等四家企业,拉开了宜化整合重组大型企业集团的先河。
宜化集团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用宜化集团职工的话来说,是因为宜化人掌握了自主创新锻造百年企业的“独门利器”,而宜化这一“独门利器”的总设计师和总锻造师就是刚刚当选为2006湖北经济十大风云人物之一的蒋远华。
“独门利器”之一:思维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企业发展得好不好,与这个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息息相关。而激活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思维,领导班子是关键。
为此,蒋远华从集团领导班子建设入手。他一方面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近年来,通过调整、充实和提高,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由42岁下降到39岁,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0%,知识层次显著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显著增强。一方面建立学习型组织,打造卓越团队。宜化建立了个人自学、中心组学习、脱产培训“三位一体”的理论学习机制,组建干部管理学院,由他亲任校长,并担任主讲教师,集团公司副总和资深子公司总经理任授课老师,先后举办高级副总裁培训班、营销论坛、管理论坛、安全生产论坛、班组建设论坛、中山大学EMBA移动校园宜化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在全集团范围内进行2000多人次的培训,为实现“构筑中国百强,打造百年宜化”目标锻造高管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党政联席办公会进行经验交流、信息交流,大力开展管理者情商、领导素质课的学习,使集团党委领导干部总揽全局的能力有显著提升,集团公司党政联席办公会也因此成为宜化文化培植、提炼、执行、推广的源泉;2006年宜化还“走出去”,组织100余名高级人才赴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地学习,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世界眼光。此外,为了便于对班子的业绩进行评价与考核,宜化建立了关键绩效指标(KPI)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奖优罚劣。
班子强,则观念新。针对宜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蒋远华引导集团领导班子认识到,“技术和管理都是可以复制的,惟有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谁占有资源,谁就拥有了发展的先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了“以资源为中心实现产业整合”等共识。继贵州“50万吨/年尿素工程”、宜昌“84万吨/磷复肥工程”成功投产后,宜化现在又投资25亿元进一步在贵州兴义、湖北宜昌、重庆万州等地建设四大项目,预计2007年10月1日投产,建成后将年增加60亿元销售收入。在此基础上,宜化第三次创业全面拉开帷幕,顺利完成了对双环集团等资源型企业的并购,获得了新疆、四川、贵州等区域的探矿权,拥有了决定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矿产资源,为在更大的领域实现产业整合,培养宜化的种子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独门利器”之二:科技创新
蒋远华率领宜化成功探索出具有宜化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其显著特点是始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与生产实践相融合,重点跨越的同时引领全员参与。
蒋远华引导宜化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思路进行原料和产品结构调整,现又形成煤化工、盐化工、磷化工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尿素、季戊四醇、PVC(聚氯乙烯)、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复合肥、烧碱、甲醇和TMP(三羟甲基丙烷)等主导产品相互关联,形成了上、下游产品的物料支撑关系,初步建立起一个物料循环使用、资源共享、副产品互换及自身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矿产资源利用集成、废物利用集成、能量利用集成、水资源利用集成和产品链集成等五项集成。
煤化工产出的中间产品液氨是磷化工产品磷铵的主要原料;电厂先发电再供蒸汽,用于盐化工产品烧碱和PVC生产;盐化工产品烧碱又是煤化工下游产品季戊四醇生产的原料之一;PVC生产过程产生的电石渣,又用于电厂锅炉烟气脱硫的脱硫剂和磷酸含氟废水的中和剂,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H 2S,又被提炼成硫磺,用于硫磺制酸,成为生产磷铵的原料,实现了两种产品的跨越。
这种上下游一体化的产品链有效地提高了原料利用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减少了原料和产品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延伸了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实现了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系统提升了公司产品的盈利能力。在此基础上,2006年宜化节约标煤近50万吨、节水8000万吨、节电3.74亿度、节约蒸汽350万吨,合成氨系统的综合能耗水平已经低于合成氨行业提出的“十一五”末要达到的1570千克标煤/吨氨的水平,其中仅副产品销售就达到8000万元,初步实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发展模式。
蒋远华率领集团研发人员通过正确选择科技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发现和提出研发创新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起点,为企业重点领域的技术、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掌握了核心产品的知识产权技术,全面提高了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宜化集团共申请发明专利近100项,并有50多项获得授权,其中变压吸附脱碳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金奖;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项、省市科技进步与创新近60项。
特别是近两年来,宜化共投资1.2亿元建成宜昌难选胶磷矿的重介质和双反浮选选矿配套装置,攻克了胶磷矿选矿难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重介质选矿项目以“全层开采、原矿入选”为原则,用专有技术使富、贫矿入选比达到1:7,使资源利用率提高到了80%以上,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胶磷矿双反浮选技术采用重选精矿为原料,经反浮选脱镁、脱硅得到磷精矿。该选矿工艺能够确保含量为20%左右的磷矿都能选到32%以上,磷回率达到了95%以上。宜化通过技术创新,为宜昌低品位磷矿的综合利用找到了一条技术可行、科学经济的选矿工艺路线,达到了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改变了宜昌磷矿的开采和利用方式,将湖北宜昌磷矿成功地用于磷酸二铵生产,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的高度肯定。
蒋远华历来强调,宜化集团所有产品均应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目前,宜化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其中采用国际标准2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达到10个。宜化因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现正申报制订国家标准3个(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湿法磷酸),为宜化高速健康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独门利器”之三:制度创新
多年来,蒋远华与集团领导层一起,通过持之以恒地推进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由经验化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由机会型企业向战略型企业转变。
五管齐下,实施精确挖潜。他们一是强化目标管理,把目标管理作为宜化的六大法宝之一。2006年集团产量目标实现率超过130%、集团造气吨氨耗煤下降了30kg,仅此两项创效近7000万元,目标管理给公司带来巨大效益。二是成立精细化办公室,完善现有的管理报表。不光是对大宗原材料消耗进行分析,还加强了对酸、碱、盐、水、铜、银等生产辅材的分析,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三是推行班组信息化、从目前的8小时信息化变成24小时信息化,形成每个班组长、每个操作工都来关心生产经营的各项指标,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各种问题的良好氛围。四是紧盯安全管理的两个关键按钮。截止2006年12月份,集团5065台压力容器检测率达到99.96%,压力容器管理的各个环节100%处于受控状态,全年未发生一起压力容器伤害事故。同时,危险化学品管理率先以94.5分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危险化学品标准化审核小组的审核。五是健全机制,打造“阳光、诚信”的商务环境。宜化通过完善公开透明、权利制衡、竞争择优的招投标机制,加强物资采购过程控制,使各类大宗物资及原材料、工程设备、基建项目招标率达100%。
流程再造,促进管理变革。宜化按照大企业规模和小企业速度的要求,用完整连贯的业务流程取代分割独立的业务流程,用扁平式的职能结构取代“金字塔”式的职能结构,实现了全集团的流程再造。整个流程再造分为三期进行,前两期共减少二级机构63个;减少管理人员629人,从而使集团管理人员配置比例由再造前的21.6%下降为目前的15.3%;共实现绝对减员1500人。流程再造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为宜化实现双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人才基础。目前,宜化正在新的流程基础上,启动全员KPI考核体系,完善绩效管理机制。
品牌建设,实现营销突破。2006年,“宜化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主导产品“宜化”牌NPK、“宜化”牌尿素、“宜化”牌烧碱、“楚星”牌磷酸一铵均为国家免检产品,其中“宜化”牌尿素、“楚星”牌磷酸一铵、“红双圈”牌氯化铵和“红双环”牌纯碱先后成功荣登“中国名牌”榜。2006年宜化通过细分市场,准确定位,借助现有的成熟经验和营销网络,使新产品TMP一上市品牌价值就跃居第一名。通过概念炒作,提出“黄金越纯越值钱,养分越纯越肥田”的口号,实行买产品、送文化等策略,使磷酸二铵一上市就跃居前三名,成功地打开了市场大门。
“独门利器”之四:文化创新
蒋远华认为,宜化文化是宜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继资金、技术、人才之后的第四种资源。正是有了宜化文化作支撑,宜化才得以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宜化文化是宜化内部员工共享并影响内部员工之间关系的一种非正式的价值观和规范,它的出发点是统一价值观,落脚点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实事求是、从严治厂、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正是因为宜化员工有了“构筑中国百强,打造百年宜化”这一文化愿景,宜化能够树立全新的创新理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本质就是把生产、经营、管理的大权交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手中”、“最有价值的引进是人才的引进,最有价值的投入是人才的投入”等共识,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几年来,宜化文化创造了宜化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因此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要求在全省推广宜化“以文化促进发展”的经验。蒋远华等领导还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以及地方政府、各大媒体、金融机构作为特邀嘉宾,作了《企业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等系列主题演讲,受到高度好评,掀起了学习宜化文化的热潮。
宜化还建立了庞大的群团网络,他们由竞选产生,充满朝气,爱岗敬业,真正发挥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粘合剂、安全生产的稳定剂、经营管理的润滑剂和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把“快乐着工作,工作着快乐”的理念带给员工,从而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工作激情。在他们的建议和领导班子的关心下,宜化实行了免费工作餐并送饭到岗位,每个操作室都安装空调,主要岗位实行自动化操作;2006年,宜化还组织干部员工捐款1000万元,成立了宜昌市慈善协会宜化分会、“劳务工爱心基金会”,扶助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企业对员工知心、诚心、热心换来员工精心操作、安心工作、忠心宜化。
宜化通过长期坚持先进性教育、“三讲”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干部更廉洁、党员更先进、队伍更稳定,生产消耗更低、企业效益更好。2006年,企业针对部分干部员工对宜化文化的理解不够充分,少数基层党组织存在重生产轻党建等问题,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题的“三讲”教育活动,并结合宜化实际,以“讲道德、讲奉献、讲发展”为主要内容。通过“三讲”教育活动,极大地加强了党员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解决了极少数党员干部攀比待遇、不愿发展的落后思想,同时也增强了全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集团党委也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