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9-04 12:19
本刊记者
在中原重镇武汉市北郊,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有一座现代化的国家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矗立在汉水之滨。2006年,它以销售40亿元,利税4.9亿元,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的骄人业绩,将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北省连续两年的“十大经济风云人物”——福星集团总裁、董事长以及“两大构想”的总设计师谭功炎,再次推向“2006湖北经济特别贡献大奖”的领奖台。
构想之一:兴工富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时过而立之年,曾经在教育战线耕耘、在农技部门滚打的谭功炎,经常有机会接触外界信息。每当他看到身边日夜为生计奔波,为温饱劳碌的乡亲们疲惫的身影,心里不免丝丝痛楚。“办企业,让乡亲们脱贫致富”——谭功炎人生第一次创业构想产生了!
他邀约了五、六个伙伴,经过紧张的筹备,很快办起了一个以生产农具为主的铁木加工厂。短短二、三年,积累了数十万元资金。小试牛刀,如愿以偿。但谭功炎此时正在思考另一个问题:铁木加工业虽然红火,但终归是小打小闹,一路下去富几个人可以,但那么多乡亲何时才能都富起来?为此,他道出了一段至今广为流传的名言:“一个人富了不算幸福,一部分人富了也不算幸福,只有大多数人富了,才算最大的幸福”。
共同致富的思想,驱使他和伙伴们又办起了汉川钢丝绳厂,这是他创业理念的升华,也是他兴工富民实践的重大突破!
从1981年到1998年,谭功炎凭借他的睿智和胆识,钢丝绳厂滚雪球般地向前发展。其间,他领导和组织实施了系列产品、精品名牌、高新技术“三大战略”,企业年销售达到5亿元,企业员工达到1000多人。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逐步向工厂转移,领略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产业工人的欣喜。同时,谭功炎也为企业完成原始积累过程画上了一个重重的句号!
1999年公司股票在深圳上市以后,公司更名为“福星科技”。谭功炎踌躇满志,运筹新的发展。经过专家智囊团的反复论证,他提出的对企业有着深远影响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两大调整”战略开始实施。三年调整期,产业由金属制品业向房地产、生物药业、机械电子拓展,产品由单一的钢丝绳向轮胎钢丝、PC绞线、子午轮胎钢帘线延伸。在调整期新生的房地产业,现已形成50万平方米的年开发能力,短短几年时间,综合实力位居武汉市房地产前二名,获得了“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中国名企”等20项殊荣。生物药业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A”、“DHA”两个产品,被卫生部评为“新资源食品”。更令人惊叹的是谭功炎的气魄和胆略,他在全面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以后,毅然斥资12亿元,建成了年产6万吨的汽车子午轮胎钢帘线项目,这一被誉为金属制品业的“皇冠产品”投入市场以后,在业内引起了巨大振动,有专家称:“钢帘线中国制造,将对金属丝绳制品带来一次根本性的革命”。目前,该公司金属制品年产能力已达23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金属丝绳制品基地。
27年的艰辛历程,逐步实现了公司创始人谭功炎“办企业,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办厂初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初衷已升华成为“为经济发展作贡献,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企业宗旨。不是吗?企业周边能进厂工作的成年人都成为企业掘金者,一个过去破败不堪的边远湖乡,现在已成为武汉边缘地带的新型城镇,在这里,再也听不到“贫困”二字,再也寻觅不到贫困的踪影。
创业难,守业更难。最初作坊式的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乡镇企业到现在的国家大型企业,其中艰辛何止千万?不胜枚举的事例略述其一:为了管理好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多少个不眠之夜,谭功炎只身攻读,博览群书,在取得经济管理学学士以后,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构想之二:以厂带村
如果说,“兴工富民”是谭功炎人生的第一大构想,那么,“以厂带村”则是谭功炎的又一创举。
1996年,当时谭功炎执掌的汉川钢丝绳厂已经形成气候,周边农民借这个平台多数已开始致富,困扰谭功炎几十年的“让乡亲们都富起来”的宏愿初步实现。但是,谭功炎想得更深,看得更远。当他看到周边农村有的党组织涣散,有的宗族矛盾频发,有的农民还在温饱线徘徊时,萌发奇想:何不把周边农村划到公司,实行“以厂带村,共同发展”呢?他将这一构想向汉川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开明的市领导随即作出决定:将紧邻钢丝绳厂的福星村划归企业,后来又以同样的形式将李花村划归企业,由企业对村实行直接管理和领导。一个当时在全国并不多见的创新模式“以厂带村”应运而生了。
实行以厂带村以后,福星和李花村与企业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隶属关系。那么,企业如何将这两个村7000多农民带起来,谭功炎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选调干部。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个村干部难选难留的问题。谭功炎物色了几个原属福星、李花村藉,后来在企业工作的管理人员,动员他们回村参加村党支书和村委主任选举,工资和组织关系在企业,工作在村里。几个人回村以后,个个当选,两个村原来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难题迎刃而解。
——选送项目。公司采取产业转移的办法,先后将20多个下游产品放到村里去办。同时,在技术、资金上给予扶持,在公司周边形成了新的产业群,两个村的村级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其中福星村村级集体纯收入达到900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7000元。
——改造住房。从1997年开始,公司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帮助2000多户农民改造住房。改房的补贴标准是:收入低于全村水平的,每户提供2万块红砖;对当时存在的贫困户,每户补助3~5万元现金;凡改造住房的,拆迁一平方米补贴70元。仅福星一个村,就有900多户农民搬进了统一设计建造的两层小洋楼。
——完善设施。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对企业周边村的抗灾设施、交通设施、购物设施、休闲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全部进行了重建、扩建或改造。仅文化设施这一项,除开通有线电视,户户通电话,通网络外,公司还投资50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可容纳4000多人的影剧院,周边农民每年可以免费观看数百场古装戏和现代戏,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福利共享。村里所有老人都纳入社会福利保障范围,凡男60岁,女55岁的老人,每年可享受600元至2000元的生活补贴。没有子女或不愿意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可以进福利院养老。进厂的工人,全部参加医疗和养老保险,职工子女读书,从小学到大学,每人可获得上万元的助学补贴。
新的构想: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
福星集团27年的发展历程,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澜的画卷;谭功炎两次大笔如椽的构想,激扬出特色鲜明的强音。“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中国农村发展不可逾越的一道坎,这道坎我们迈过了。但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坚持走下去,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这是谭功炎在公司一次干部大会上充满激情的一段讲话。这番话不仅仅表达了他的胆识和气魄,更体现出他的意志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