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工:打造城市座标的现代“鲁班”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9-04 14:05

■ 本刊记者 邱 凡 周晓华 鉴 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沿着浩浩长江而下,在汉水交汇处,气度恢宏的黄鹤楼便映入眼帘。历经了一千多年国人的传唱,1983年,黄鹤楼终于重现在世人面前。白云千载,黄鹤复返。正是武建人,亲手将一座千古名楼再度托起。该工程1987年荣获国家首届鲁班奖,并成为江城武汉的城市座标。

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于1999年由武汉建工集团控股并集中了优质资产、优秀人才和精良装备而组建起来。她秉承武汉建工集团的优良传统,组建10年以来,坚持面向市场、开拓创新、内练硬功、外树品牌,十年磨一剑,成为在全国建筑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在湖北地区综合实力领先的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企业经营规模保持年均增长15%的速度.年均创利税过亿元;2001年和2003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2003年被授予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称号,2004年—2006年每年各获全国用户满意工程一项;2005年获全国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先进企业和全国建筑行业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中国优秀企业称号;2006年荣获全国“十五”建筑业技术创新企业、首届武汉最具影响的十大创新企业;2007年被授予2007年获得中国优秀诚信企业、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创鲁班奖特别荣誉企业; 200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企业;有15项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多年被评为省市建筑施工先进企业、省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铁肩担重担,重点工程建奇功

十年来,武汉建工以建设家园服务社会为已任,不负重托当好武汉建设的主力军,先后承建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新江汉大学、武汉博物馆、武汉青少宫、武汉中级人民法院、武汉龙王庙险段综合整治工程、神龙汽车焊装车间、武汉广电中心、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塔子湖体育中心、武汉美术馆、中山舰博物馆、东方马城二期工程等一大批武汉市重点和标志性工程。

武汉建工在承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这个新世纪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中,立下军令状,调集精兵强将,组织科学施工,在不到20个月的工期内,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20余项。节省投资9800多万元,确保了第二届武汉国际机电博览会如期举行。

在总承包施工武汉第一所整体新建的江汉大学时,仅用446天(比正常施工工期缩短近一半),完成17个单体工程,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创造了武汉地区建筑史上整体总承包大学建筑群的新模式。

当今建筑工人,大都来自中国广大农村,建筑队伍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水的兵”,怎么创鲁班?武建人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琴台大剧院作为2007年第8届中国文化艺术节主会场,武汉建工从承接该工程时就庄严承诺:工程质量目标为“鲁班奖”。这个承诺,被细化到工程中的幕墙、吊顶等每一种活的技术规范中。为此,他们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组建具有创“鲁班奖”工程经验的项目班子,践行“先谋后施、过程控制、突出特色、细节大师、一次成优”的管理,为每一项工作都编制了技术要点和标准。千万个“流水的兵”,靠标准完成“团体操”。

琴台大剧院的造型,有四个大飘带,如弹奏中高低起伏的琴键。最大的飘带全长206米。飘带的外饰是清水混凝土挂板,装挂板是件难事。为了不变形,他们用做木工的墨线到现场去“弹”,量出每一块挂板大小,再订制。4个飘带的外侧,一共要安装19984块清水混凝土挂板。飘带上最重的挂板,达到了600多公斤,最轻的挂板也有100多公斤。所有挂板,靠在内侧上镙丝,与钢骨架铆在一起。这项连接技术,是武建人用两个月研究出来的,目前已经申报了专利。大剧院最长的飘带跨度206米,外挂板面积是1.3万平方米。挂完后,它的平整精确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小于标准规定的3毫米。

经过3年多的紧张施工,工程共10个分部工程,全部验收合格,一次成优,摘得鲁班奖,武建人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创新再创新,不断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武汉建工之所以克难攻坚,累创佳绩,就在于坚持在体制、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其所建工程质量一直在省、市建筑企业中保持着领先地位,累计获得武汉市工程质量黄鹤杯奖194项、湖北省工程质量楚天杯奖96项,国家优质工程奖4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奖4项、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15项,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

武建集团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的改革精神,从壮大集团建筑主业的战略竞争高度,1998年集中系统的优良资产、优秀人才和精良装备,发起组建了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组建以来发展迅猛,企业经营规模保持年均增长20%的速度,年均创利税过亿元,成立6年来企业净资产增长66%,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增长61%。近几年,武汉建工每年完成营业收入20亿元左右,每年入库税金1.2亿元左右,施工面积300万平方米,吸纳用工年均8000多人,外地工程量占到总工程量的50%左右,承接亿元以上工程占合同总额的50%以上,经营领域在主业保持发展的前提下,又涉足到地铁、火车站、钢结构、机电安装、项目代理等领域,在房地产开发、道桥市政、网络智能等领域的继续扩展。经营地域已扩展到全国16个城市,不仅进入到中西部城市,而且也进入到经济发达、强手如林的南京、广州等城市。

武汉建工在项目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公司项目管理实际的“武建”模式。对项目部的管理,特别是项目部的考核,由年度考核改为项目终结考核。项目开工前,公司与项目经理签订《工程项目考核责任书》。责任书执行过程中,公司对项目部例行中间考核。项目部完成了工程竣工备案、工程结算、财务结算且按规定回收工程款后,公司对项目实施终结考核。同时按照项目部的绩效和员工的工作业绩,拉大项目部之间、员工之间的分配差距。按照项目经理应具备五大素质的要求,公司不断优化项目经理队伍结构,加强项目经理队伍建设。项目部组建、专业人员配备、培训、考核及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专业管理目标实现公司实行专业归口管理。

目前,公司对项目部已形成了“全额经济责任经营”、“风险抵押责任经营”和“工程总承包部”等多种风险经营责任方式,基本形成了不同层次、各具特点、适应各类工程项目管理的项目经理队伍梯形结构,调动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敢负责、有能力、作风硬、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复合型的项目管理人才队伍,推动了项目管理上台阶。经公司推荐被评为全国优秀项目经理有14人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项目经理有52人次,被评为武汉地区优秀项目经理有207人次。去年公司共有38人通过了全国一级建造师考核认定。

有效的管理和不断的创新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武汉建工在市政、道桥、水利堤防、建筑智能化、钢结构施工、机电安装等经营领域上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南昌、南京、合肥、长沙、广州、海口、南宁等外地16个城市全面突破。2008年在外地承接了湖南广电归心花园项目,合同额2.7亿元,南京解放军八一医院项目,合同额1.5亿元,海南体育场代建项目2.19亿元,合同额同比增长59.2%。

爱心献社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公司作为国有控股企业,不忘履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在重点工程建设、抗震援建、抗击雪灾、防汛抗洪、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积极为国家和社会排忧解难,以回报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近十年来,累计支援和捐助公益事业达4000多万元。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武汉建工于5月14日组织了25人的救援小分队赶赴灾区,投入都江堰的救援中去。随后又先后三批派出100多人赴汉源县援建过渡房,出色地完成了遍及10个乡镇、16所学校的板房和教室,总计2000余套的安装任务,投入资金达200多万元,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

在2008年初抗击冰雪灾害中,公司组织了近400人的抢险救援队伍参与抢修工作,完成抢修任务713项,投入资金近200万元,被江汉区授予雨雪冰冻抗灾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武汉建工坚持诚信经营,照章纳税。2007年公司缴纳税款1.23亿元,实现当年应纳税款全部清缴,被武汉市地税局授于“有突出贡献纳税人”,这是在30万个纳税人中表彰了100个,武汉建工名列64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要问这些成就背后靠什么支撑?那就是靠一大批年富力强、年青有为的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团队,人才和团队精神是武汉建工制胜的法宝。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演绎出城市的乐章。建筑记载着时代的变迁,也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武建人作为城市的建筑者,用执着拥抱建筑,用身心融入建筑、用智慧打造建筑,对武建人而言,砌筑历史也就是砌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