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航天红阳: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7-08-25 16:29

 

8.25 1-湖北三江航天红阳机电有限公司鸟瞰_副本.jpg

 

湖北三江航天红阳机电有限公司鸟瞰

 

在2016年11月上海工博会上,由航天四院也就是湖北三江航天红阳机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阳公司”)研发的三维激光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和管道焊接机器人一出场,就以其靓丽的外形、优异的性能、稳定的表现备受关注,现场斩获客户10余家、签单2000余万元,打出了漂亮的一仗。其实,这两个明星产品在市场“攻城略地”的背后,离不开红阳机电装备研发中心两支项目研发团队的辛苦付出。

逆势而上开启不一样“光”年

从闭门潜心做研发到开门笑迎八方客,2016年,对于红阳公司来说,是成果丰硕、备受关注的一年。“2011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回顾智能装备研发起源之路,红阳公司总经理李新华深有感触。此前公司主要经营各种翻转平台、环保设备等非标设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技术优势不明显,行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一定要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当年8月,在为某特变电工企业开发大型变位机等非标装备过程中,红阳公司敏锐地观察到沿海城市的民工荒、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才荒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提升装备的自动化水平,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李新华如是表示。于是,红阳公司毅然决定走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发展之路,把高端智能装备开发作为公司主要发展方向。

项目锻炼、课题考察、现场观察,围绕着这个目标,各路人才很快汇集成一个团队,两个突出的领头人也脱颖而出:罗刚,红阳公司第一项民用包装机械设备专利的发明人,集团公司三个“优秀发明人”之一,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突出的创新才华;罗宏毅,专注电控三十年,功底深厚、热爱学习、十分敬业,还有很强的抓总管控能力。两个带头人的选定,奠定了机电装备研发中心双峰并峙的局面。至此,围绕集成创新、自主创新两个方向,两个团队并肩奔跑,以非一般的速度开启了科技公司不一样的“光”年。

合力超跑 追赶那束光

以先进焊接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和平台,由罗宏毅带领的激光装备研发项目组,从确定方向到惊艳亮相,前后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对于这个由机械工程师与电气工程师组成的团队而言,这是一段自我学习、不断加压、一路超跑的旅程。

激光加工设备属于技术、专业性较强的精密产品,其关键技术涉及“光、机、电”装备结构设计及系统集成的多个难题,包括机械本体结构设计与生产工艺、控制系统集成、切割与焊接工艺研究等,涉及面广,关键技术较多,要在一年内做出成品,研发期非常之短。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罗宏毅带领的激光装备研发项目组通过市场调研、资料搜集、人员培训三大手段提升项目组成员攻关能力。与此同时,项目组还制定了严密的工作计划和管理要求,每周末召开工作讨论会并发布会议纪要,提倡及时交流与有效沟通。

与严格的管理制度相对应的,是成员之间融洽的团队氛围。项目组成员中,杨飞的动手能力强、脑子活、善创新、爱琢磨,从设备装调到参数制定,都贡献了不少金点子;而林正东学习能力强、经验丰富,而且能吃苦、善协调,又在总厂工作过一段时间,人脉较广,当仁不让地成为罗宏毅钦定的对内对外总协调。

于是,在罗宏毅的牵引下,不仅项目组的年轻人抱团成为一个“会研发的乔布斯”,还把公司本级的技术大拿唐众民、付兴柏、王维新,特级技师罗安鑫发展成了有求必应的编外智囊库。军民两线技术员的智慧融合,使项目组迅速成长,以一年一件产品的研发速度很快打入激光市场。并凭借两次产品研发积累的技术经验,在2015年拿下了单笔千万的市场订单。

一路领跑 撑起一杆旗

一身朴素的蓝色工作服、一双轻便的黑布鞋,在红阳公司的很多技术人员看来,机电装备研发中心专业总师罗刚像是一个“扫地僧”般神一样的存在。在十余年的产品研发历程中,罗刚先后申报专利19件,15件专利获得授权。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件。

“看到机器那金属的质感就会莫名的兴奋,就像别人说的打了鸡血似的。”罗刚谈起自己的专业,双眼冒光、滔滔不绝。或许就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让遥遥领先的他始终一路向前,保持着领跑者的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接手机器人工作站的设计任务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罗刚便实现了对机器人的全方位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解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一个设计师一辈子能遇到一个好的产品,是一种幸运。”罗刚这样激情澎湃地对团队的年轻人说,他也从一个年轻人同样火热的眼神中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刘华星,本是配合团队操作的电工,因对电控专业发自内心的喜欢,经常利用周末自学编程,还自筹资金到北京进修,学习相关知识。全位置管道焊接机器人调试过程中,从平焊到立焊到仰焊,几个小时的操作不能停弧,还要贴近产品细致观看焊缝成形质量,对眼睛伤害极大。几个月调试下来,刘华星不仅毫无怨言,还默默将摸索出的工艺参数提出供罗刚参详。对专业求知若渴,对人才同样求贤若渴的罗刚,在不遗余力地帮助刘华星实现工程师之梦时,还推动刘华星从工人到技术员的身份转变。

“从他身上我能感受到热血沸腾的激情。”相对于罗宏毅的循循善诱,不善言辞的罗刚通过一封封邮件传递着自己的心得与行业的动态,就在静默无言的互动中,团队也渐渐拧成一股绳,携手一路阔步前行:2012年,历时4个月,首台HJ62-350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完成研发;2014年,第一代石油管道焊接机器人研发成功;2015年,全位置石油管道焊接机器人完成开发;2016年,三维六轴激光切割机器人获《湖北新闻》头条聚焦……十几年如一日奔跑,每一个终点,对罗刚来说不只是一个个站点,也是一个个加油站。

两个总师,两个团队并肩作战,对于机电装备研发中心整个大的智能装备家族来说,这种双峰并立的局面,让他们在并肩作战的同时,更时刻保持着一种“紧张”。“这是一种幸运,有人同行,也有人告诉你不能懈怠。”当问及两个团队、两个总师有何感受的时候,两位总师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幸运”一词。陈新勇  沈 佳

责任编辑:宋克杰

 

原载《企业与企业家》杂志2017年3月号

8.25-2-研发团队合力突围_副本.jpg

 

研发团队合力突围

 

8.25-3-焊接_副本.jpg

 

焊接

 

8.25 激光-4_副本.jpg

 

三维激光切割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