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钢:谱写现代化一流 钢铁企业新乐章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9-04 16:50

《企业与企业家》杂志记者 邱 凡 特约记者 严汉平


公司党委中心组学习

鄂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湖北省地方钢铁骨干企业──鄂城钢铁厂,2005年,正式重组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更名为“武汉钢铁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鄂钢”)。
  重组六年来,鄂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抢抓重组战略机遇,深化内部改革,加快企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企业“三个文明”建设始终保持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联合重组:“六个明显”加速企业科学发展
  实施两钢联合重组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湖北地区钢铁产业集中度,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开创了中央企业重组地方企业的先河。重组六年来,鄂钢抓住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武钢集团的技术、资源、管理、资金等优势,不断加大技改力度,着力调整产品结构,深入探索管理创新,稳步推进内部改革,有力促进了企业科学发展。联合重组效应已经显现。主要体现在:
  ——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联合重组以来,鄂钢共投入80多亿元建设了1500mm冷轧薄板等一系列工程。经过新一轮发展,鄂钢基本实现了由长材产品向板材产品转变、由生产普钢向优特钢转变、由设备小型化向大型化转变,资产总额由重组前的54亿元增至179亿元,形成了年产钢4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企业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经济效益明显增长。联合重组以来,鄂钢经济效益基本实现了年年递增。2005年实现利润1.03亿元,2006年1.5亿元,2007年2.08亿元,2008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仍实现了减值前不亏损。尤其是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钢铁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利润3亿元,创两钢重组以来最好水平。2010年,在消化新增折旧及财务费用的基础上,实现利润1亿元目标。联合重组的六年,是鄂钢盈利能力明显增强的六年。
  ——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内部管理,深入开展对标挖潜、质量攻关、降废减损等活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改善。与2004年相比,2010年高炉入炉焦比389kg/t,降低 47kg/t,在国内同类企业中排名靠前;电炉钢铁料消耗1127 kg/t ,降低22kg/t;转炉钢铁料消耗 1102kg/t ,降低29kg/t;热轧材综合成材率98.48%,提高了1.44个百分点。
  ——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以履职履责为重点,实施对管理基础的再造,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了国家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夯实了管理基础;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实施对企业管理模式再造,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水平;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实施对企业组织架构的再造,对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归并和重新划分,不断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了“紧密型”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实施营销模式的再造,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改革取得明显突破。联合重组以来,先后对设备检修、机加工、汽车运输、库房、生活后勤等系统实行了专业化集中,完成了4家单位的辅业改制工作;实行以岗薪制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工效挂钩”的工资管理体系,2010年,又进一步深化,推行了以绩效工资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彻底完成了鄂钢中小学和公安系统机构及人员的属地管理工作;推行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鄂钢职工全部加入了鄂州市医保体系、工伤保险体系,并支付了职工一次性伤残补助金。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精干了主体,优化了资源配置,盘活了辅业,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
  ——职工所得实惠明显增多。先后为职工解决了住房公积金、工伤保险、车改补贴、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救助等问题,新建了门诊大楼,改善了职工就医条件,成立了老年大学,逐步完善了职工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了帮困扶贫基金,为职工建设了千套经济适用房,提供了免费工作餐,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职工人均年收入提前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广大干部职工对鄂钢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内外兼修:“五种能力”助推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影响,鄂钢凭借对外精准把握市场,对内强化精细管理,创新思路和举措,积极应对危机挑战,取得了逆势飞扬的佳绩。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着力增强市场应变力。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鄂钢始终坚持利润最大化原则,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一是狠抓产销衔接。实行“生产经营日报制度”,根据市场变化每天预测品种盈亏情况,按照利润大小合理排产,始终坚持以效定销、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为效益最大化提供了机制保证。二是紧贴市场营销,采取多种措施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抓住国家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湖北省内推行产品循环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家、省级重点工程的招投标,开拓产品市场,提高钢材直供比例和合同兑现率,并取得了上海中心大厦等一批重大工程的供货权。三是创新考核模式。将利润的考核比重增加到70—80%,实行了购、销、研联酬激励机制,改变过去重产量、轻效益的考核模式,对重点单位实行自主承包经营模式,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创效积极性。四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全力推进新系统新品种的快速达产创效,大力开拓优特钢产品市场,实现了品种效益的提升。五是全力降本增效。通过进行“对标挖潜”、“节能降耗”等活动,优化用料结构,加大二次资源利用力度,严控费用开支等降成本专项措施,促进了利润目标的实现。
  ——狠抓“五大攻关”,着力增强产品竞争力。公司先后成立了炼铁、大转炉、宽厚板、电炉、冷板五大攻关组,围绕生产经营重点难点开展产供销研一体化效益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炼铁攻关组2009年通过采取优化配煤配矿结构、“以煤代焦”等措施,实现全年平均铁成本1997元/吨,居同行业先进水平。大转炉、宽厚板攻关组密切配合,以达产创效为目标,以品种钢开发为重点,成功开发了管线钢、桥梁钢、高强度结构钢等多个高附加值产品,高端板材已经出口到了韩国、菲律宾、巴西、欧洲等国际市场。电炉、冷轧攻关组通过抓住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按照“调结构、满负荷、高质量、低成本”的十二字方针,提高生产效率,开拓海内外市场,全年分别实现毛利2050和325万元,创投产以来的最好水平。
  ——坚持“四大铁腕”抓管理,着力增强企业软实力。鄂钢在外谋市场的同时,坚持“四大铁腕”抓内部管理。通过铁腕抓安全,设置“摘帽子、拿位子”的“高压线”,强力推行安全问责制,以铁的制度确保了全系统安全运行,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全公司实现了重伤及以上事故为零,创建厂50年来安全生产最好成绩。通过铁腕抓质量,实行“废品买单制”,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质量过程控制,有力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万元销售收入质量异议赔付额由2008年的3.46元降到今年的2.4元。通过铁腕抓治安,全面实施门禁管理,加强了人防、技防、物防管理,彻底改变了鄂钢50多年自由进出厂的老习惯,治安环境大大改善。通过铁腕抓劳纪,成立劳动纪律检查专班,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拉网式”、“突击式”检查,严厉追究当事人及领导者的责任,与门禁结合实行考勤刷卡制度,职工遵章守纪的意识大大增强。
  ——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着力增强企业生机活力。近年来,鄂钢不断加大内部改革力度:一是实行机关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优化精简机关机构和人员,机关部门由原来的19个减少到了13个,人员由715人减少到361人,进一步理顺了管理职责,优化了组织结构,创新了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层领导人员及助理实行公开招聘,制定落实了中层领导人员月度绩效考核、无为问责、聘任制、任期制等制度,增强了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全面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收入与单位效益、个人业绩挂钩的考核机制,彻底革除国有企业干部“终身制”、职工吃“大锅饭”的顽疾。四是推进相关产业改革重组,在综合服务公司、鄂钢医院实行自主承包经营制度,进一步转变辅助后勤单位的管理体制机制,两家单位改革后均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时,对3家集体企业进行了整合,扶持集体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钢铁主业与相关产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局面。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着力增强党组织的保障力。鄂钢党建工作通过融入行政工作部署,履行了参与决策的职能。健全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程序和工作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实施办法,促进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通过融入生产经营中心,履行了带头执行的职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践行执行文化,以党员责任区立项攻关活动为载体,每年确立200余项攻关课题,围绕品种、质量、成本、效益和节能减排等重难点组织攻关,促进了生产经营建设。通过融入职工思想实际,切实做好思想发动、解疑释惑、凝心聚力的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通过导入ISO9000体系的思想方法,构建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惩防体系、人才开发体系、企业文化体系,初步形成了管理规范化、控制程序化、运行信息化、考核标准化等“四化”局面;通过加大职工培训、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推进鄂钢第三次创业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通过推行基层支部书记直选,开通“党内信息直通车”和“党外民主热线”,扩大了党内外民主。今年上半年,根据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和武钢集团公司党委的总体部署,公司党委按照“三三四一”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即推进党建工作“三融入”:融入生产经营中心、融入行政工作部署、融入职工思想实际;保持党员“三领先”:思想素质领先、岗位技能领先、工作业绩领先;争创“四个一流”:技术一流、产品一流、管理一流、节能环保一流;确保实现“一个目标”:实现鄂钢科学发展),紧贴生产经营建设中心,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发挥了企业党组织的“三个作用”,为应对危机挑战、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节能减排:“四个推进”实现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十一五”以来,鄂钢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宗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累计投入近12亿元建设了一批节能环保项目,主要节能减排指标明显改善,吨钢综合能耗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吨钢耗新水达到了钢铁行业清洁生产二级标准;COD吨钢排放达到了钢铁行业清洁生产一级标准,SO2吨钢排放量连续多年实现重大污染事故为零,促进了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以严格管理推进节能减排。成立公司、厂、车间三级能源环保管理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网络;完善并落实《节能管理办法》、《污染减排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009年通过了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单位和领导在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有效保证了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
  ——以淘汰落后推进节能减排。根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坚持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先后淘汰了4座32孔2.8m焦炉、1套350mm冷带轧机、1套2万吨/年弹簧钢板生产线和3台24 m2烧结机,有效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坚持把好新项目准入关,项目建设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和节能环保“三同时”制度,新、改、扩项目在初步设计时采用国家规定的清洁生产工艺,优先采用节能减排“四新”技术,有效降低了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坚持推进技术改造,先后建成了1500mm冷轧薄板和4300mm宽厚板两条生产线以及配套的6m焦炉、260m2烧结机、2200m3高炉、130t转炉,基本实现了设备小型化向大型化转变,为推进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技术进步推进节能减排。鄂钢积极采用“四新”技术,不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新工艺方面,采用了高富氧、高风温、高喷煤的高炉冶炼工艺,有效降低了焦比,2009年高炉入炉焦比降至344kg/t,创历史最好水平;烧结机采用了“石灰—石膏法”脱硫工艺进行脱硫,每年减排SO2 6000吨;焦化酚氰废水采用O-A/O生化处理工艺,使出水达到钢铁工业水污染排放一级标准。在新技术方面,6m焦炉配套建设了干熄焦及发电装置, 1080m3高炉、2200 m3高炉采用了TRT发电技术,具备了年发电量2亿kWh的能力;高炉、转炉采用煤气干法除尘技术,降低了煤气含尘量,提高了除尘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大量水资源。在新设备方面,轧钢系统采用了蓄热式加热炉,铁钢系统均采用新型KB-30节能型蓄热式烤包器,节约烤包煤气30%左右;对炼铁1#、2#、3#高炉冲渣水泵电机安装变频调速装置,每年节电308.33万kWh。在新产品方面,大量使用节能产品,实施了绿色照明改造,采用S9系列及新型节能变压器近100台,各类无功自动补偿装置10多台套,同时公司还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了炼铁布袋除尘系统、烧结机机尾除尘系统等6个变频改造项目,较好地节约了电力资源。
  ——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利用“三废”资源,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提高了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率。一是提高煤气利用率,通过新建煤气加压站回收利用高炉、焦炉、转炉煤气,作为燃料供生产使用,“十一五”期间彻底结束了过去使用燃料油的历史,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二是突出治理废水污水。公司通过工业废水集中净化处理、内部循环再利用,提高了生产水循环利用率。三是实施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炼钢含铁废渣全部得到了回收利用,目前正在准备建设渣处理项目,进一步提高废渣综合利用率。同时将转炉污泥和高炉瓦斯泥处理参与烧结混匀配矿,直接经济效益分别达912万元/年和374万元/年;将焦化的装煤除尘系统、出焦除尘系统产生的除尘灰回兑配煤炼焦,年创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等待书写。下一步,鄂钢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加快推进第三次创业,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建成“三大基地”、创建“四个一流”、达到“五大目标”,即:实现由生产长材向板材转变,由生产普钢向优特钢转变,由设备小型化向大型化转变;把鄂钢建成武钢在华中地区精品建筑钢材基地、优质专用板材基地、高效钢材深加工基地;争创技术、产品、管理、节能环保四个一流,力争在“十二五”末年产钢达到7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430亿元,利税超过40亿元,劳动生产率提高到800吨钢/人以上,职工人均年收入再翻一番,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将鄂钢建设成为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强大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一流钢铁企业。
  正如2010年7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视察鄂钢时的评价:联合重组成效很好,生产经营搞得很好,创先争优搞得很好,“三三四一”工作思路非常好。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鄂钢在建设现代化一流钢铁企业的新征途上,必将谱写属于每一个鄂钢人的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