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4-10-29 13:25
忠诚铸就矿山魂
——记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孝感市企业家协会会长张富荣
湖北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富荣
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左三)一行来黄麦岭考察指导
他,大学毕业后不久,即来到这里,投入大山的怀抱,与矿山、磷化工为伴,奋斗三十多载,使一个年产十几万吨的小磷矿发展成为集磷矿采选、化肥、化工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国化工五百强、全国十佳矿山、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企业、全国化工双文明单位。
2006年,已是60岁的他,要求退休,但股东单位和上级组织极力挽留他,要求让他继续当好黄麦岭的“掌门人”,带领黄麦岭开创新的辉煌,于是他又挑起担子,昂首前行。
他一辈子为农民生产肥料,但却始终坚持科学施肥的理念,决不诱导农民多施肥料,为减少农民的花费、避免浪费化肥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他殚精竭虑,奔走呼号……
他就是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富荣。“五一”前夕,记者来到了位于大悟阳平镇境内的黄麦岭磷化工公司,近距离感受这位农民之子的朴素情怀。
临危受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以企业发展、职工增收为己任,
带领职工不断做大、做强企业
黄麦岭1973年建矿,当时工人只有300来人,主业是开采矿石、卖矿石。由于市场对磷矿需求量大,创业初期的黄麦岭磷矿经济效益还是相当可观,年生产规模也由当初的5万吨迅速发展到几十万吨。
但富矿开采完了,贫矿怎么办?张富荣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不久孝感地区行署决定建设选矿厂、磷肥厂。时任生技科副科长的张富荣作为专业技术干部,承担了设计和组织施工的重任,并初步勾画了“采选结合、矿肥结合”的蓝图。
至1982年,磷肥厂、选矿厂先后建成。然而好景不长,1984年春,优质进口化肥大量充斥国内市场,国内磷肥市场一片萧条,黄麦岭磷肥堆积如山。
在此背景下,张富荣被组织任命为黄麦岭磷矿总经理。这意味着他要担当起带领大家冲出困境的责任。突破口在哪里?
张富荣清醒地认识到,造成目前困局的主要因素是进口优质肥料过多,市场供需失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只有先停产自救,等待市场回暖。为此,他提出“队伍不能散、人心不能乱、财产不能受损、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不能放松”的过渡总原则,并发动广大职工广开生产自救门道,逐步渡过了危机。1986年6月,在进口化肥减少、市场松动的情况下,张富荣决定恢复磷肥生产。黄麦岭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全面恢复了生产,迎来危机后的春天。
发展的路总不是那么平坦的。紧接着公司又迎来闯关“矿肥结合”项目。1990年7月8日,经过不懈的努力,黄麦岭矿肥结合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9.2亿元,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我国三大重点矿肥结合项目之一。对黄麦岭人而言,项目的最大难题之一在于技术操作层面,因为当时国内没有先例可供借鉴学习。
必须攻下它!张富荣暗下决心。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全体建设者5年的艰苦奋斗,项目于1996年底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由此,黄麦岭实现了由中型企业向大型企业的飞跃。其间,作为一名专家型的企业家,张富荣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攻克难关,通过不断地整改,不断地摸索,使这套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装置终于被黄麦岭人完全驾驭。
“采选配套、矿肥结合”的构想终于在黄麦岭变成了现实。该项目在全国同期建设的三大磷肥项目中,创造了三个“第一”的佳绩:第一个开工建设,第一个建成投产,第一个达产达标。矿肥结合项目的建成和不断发展为促进中国磷化工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然而,张富荣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深知,企业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在市场大潮中提高抗风险能力。在磷铵项目达产达标后,他又带领企业不断进行深入挖潜,扩能改造,将磷铵生产能力由18万吨/年提高到30万吨/年,提高生产能力67%。
勇于突破,破茧成蝶。近四十年的奋斗,黄麦岭由一个小磷矿逐渐发展成为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2011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9亿元,年均增长22.9%;利税1.92亿元,年均增长24.22%;职工人均收入3.89万元,年均增长17.5%。
步步为营,敢于和进口二铵“打擂”,
确立国产二铵的市场地位,
开辟公司广阔的市场空间,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黄麦岭磷铵问世前,国内磷铵市场进口产品一统天下。
为开辟销售市场,消除农民对国产二铵的疑虑,张富荣在东北三省等地建立了50多个磷铵农作物试验示范点,与美国二铵进行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对比试验,取得了优于美国二铵的良好效果。通过试验示范,黄麦岭二铵在农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更具意义的是,打破了“美国二铵”神话,确立了国产二铵在农民心中的地位。
从1999年起,为了适应磷铵产量不断增大的需要,张富荣对销售制度进行了系列改革,确立了磷铵销售的“品牌战略”和“名牌战略”,针对不同销售地域,创立不同销售模式,大力加强产品宣传和促销,开辟了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山西等稳固的销售市场。1999年起公司磷铵销售都取得了产销率和货款回收率两个百分之百的好成绩。
怎样保持自己的品牌优势?张富荣认为,靠严格的企业管理。多年来,他坚持严格“三纪”(即严明组织纪律、严格工艺纪律、严肃劳动纪律)、“三大管理”(即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严格管理),同时狠抓了“三大规程”的落实,适时按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对“三大规程”重新进行修订,并严格贯彻到生产过程中,严格贯彻到每一个岗位。
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和改革创新,黄麦岭成为全省企业现场管理样板企业,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磷铵、普钙、复混肥三大主导产品1999、2001年两度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黄麦岭牌磷铵成为国家免检产品、湖北省名牌产品,黄麦岭牌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锐意进取,在企业改革脱困时准确把握政策脉搏,
以不懈的努力争取到国家债转股优惠政策,
为公司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在1999年国家刚出台债转股政策时,张富荣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政策对黄麦岭的重要意义。他积极争取,使黄麦岭在当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108家债转股企业。2000年5月,黄麦岭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在黄麦岭因净资产为负值使债转股陷入困境时,他认真研究政策和企业实际,提出债转股调整方案的建议,并坚持不懈地争取,最终国务院同意了调整方案,并在2006年8月由国务院国资委行文批准。
2007年黄麦岭债转股成功实施,新公司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孝感市国资委两家股东组成;3月28日,新公司挂牌成立,黄麦岭遂从工厂制企业转变为公司制企业。
黄麦岭债转股后,企业资产负债率由203%下降到34.6%,解决了企业发展中最大的瓶颈问题,清除了企业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解放了生产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据介绍,债转股当年公司就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历史性突破,主要产品磷铵的产量达到28.3万吨/年,比上年增加13%以上,销售收入达9.3亿元,实现利税1.56亿元。
“企业有发展,职工就有盼头,精神状态自然就会很好。”张富荣说,债转股政策翻开了黄麦岭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以民为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降低产品成本,
让农民用的最少,产的最多
“应当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现有产能基础上的优胜劣汰,而不能是简单的‘淘汰一批、新建一批’。应当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达到生产与再生产的循环周转,宏观控制应和市场机制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2009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张富荣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达他对产能调控的认识,他积极倡导经济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而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但这样思考,还严格要求公司上下切实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中之一的举措便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公司倡导循环利用水、汽,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公司通过提高循环水利用率和采取回水措施,每年循环利用水量达到9410万吨,既大大降低了水资源消耗,又为企业节约成本近470万元。公司硫酸余热发电装机容量9000千瓦,每年可发电近4000万度,可降低成本近1200万元。
综合利用“三废”,变废为宝,增加效益。公司硫酸生产每年要产生20余万吨硫铁矿废渣,过去每年要花几百万元对废渣进行堆存,以防止流失对环境造成污染。从2000年起,张富荣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了硫铁矿渣制球团铁矿技术攻关,并取得成功。2004年公司组建了孝感金岭矿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国首套利用硫铁矿废渣生产球团矿的10万吨/年球团铁矿生产装置,不仅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同时还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环境治理费,优化了环境。
张富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还体现在指导农民施肥上,虽然作为一家典型的农化企业,要常常与农民打交道,但他并不鼓励农民多施肥,而是一直坚持“让农民用的最少产的最多的”销售观,提倡适当施肥、科学施肥。
“农化企业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价格高、销量大上。主要应该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指导农民合理用肥,少投入多产出。农民得到实惠,相信你的产品,市场稳定了,企业也就有竞争力了。”正是因为张富荣和企业始终想着农民,对农民负责,公司的产品才一直受农民欢迎,也赢得了稳定的市场。
2006年,张富荣已是花甲之年,他向组织提出退休要求,但股东单位和上级组织极力挽留他,希望他继续当“领头雁”。他留了下来,如今,从走进黄麦岭算起,已有近40年,从当年的意气风发到现在两鬓斑白,他把一生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黄麦岭。
“一生能做一些事情,留一点痕迹,还是很满足的。我在黄麦岭还是留下一些痕迹的,包括参加这么大的工程,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机会。像我出生在四川的凉山州,很穷、很普通的家庭,读书是靠国家资助的,能走到今天我感谢国家,也应该为国家多做些事。”朴素的话,流露出他对事业的热爱、对国家的赤胆忠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现在,谈起工作、事业,张富荣仍是激情满怀,他仍如一头拓荒牛,一心扑在工作上,为黄麦岭的发展在思考,在奔忙。我们相信,黄麦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作者叶战清 刘飞龙单位:孝感市企业家协会)
(责任编辑:宋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