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企联2015工业企业百强排序突出社会贡献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5-08-29 18:00

 襄阳市企联2015工业企业百强排序发布会主席台

 襄阳市企联2015工业企业百强排序发布会会场


2015年8月14日,襄阳市经信委、市创业服务局、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15年度襄阳工业企业百强排行榜,同时举办了“互联网+”专题讲座,这是自2006年以来,襄阳市第九次面向社会公开发布襄阳工业企业百强排行榜。此次排行榜中,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以纳税118216万元排名榜首。副市长王忠运出席了当天的发布会。

此次襄阳工业企业百强排序,按照主营业务收入权重为5,实际缴税额权重为5的计算办法计算得分,与以往相比,更加重视经济社会贡献,突出转型升级与提能增效,将入选工业企业百强的门槛定为纳税总额300万元,比上年提高20%。

一、百强工业企业总体情况及特点

(一)百强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是入围门槛继续提高。2015年百强工业企业的入围门槛提高到纳税总额300万以上,比上年提高20%。二是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2015年百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47.87亿元,以6%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贡献了35.31%的主营业务收入。三是资产总额实力依然突出。2015年百强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1277.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48.69%。四是超50亿元企业规模持续增长。总量达到7家,主营业务收入总额655.1亿元,占百强企业的39%;资产总额516.19亿元,占百强企业的40.39%。五是入选企业实力持续增强。2015年入围企业最后一名湖北三环制动器有限公司,其纳税总额为582万元,比上年入围企业中的最后一名纳税总额高225万元。两名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位居357位,比去年提升39位。襄大农牧有限公司今年首次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位居460位。

(二)优势产业在百强中地位凸现、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龙头地位稳固。共有20户企业入围百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30.09亿元,比上年增长34.64%,实缴税金27.54亿元。该产业占据百强企业前10名中的5个,包揽了2家过100亿企业。

轻纺产业中的百强企业增长较快,达到28户,主营业务收入合计442.4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1.32%。实缴税金3.37亿元。有2户企业进入全市前10名。

装备制造产业入围百强企业实力稳步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合计306.02亿元,比上年增长4.94%,实缴税金6.35亿元,比上年增长0.79%。有1户企业进入全市前10名。

医药化工产业有10户进入百强,主营业务收入82.33亿元,同比增长4.87%,实缴税金2.36亿元。

建材冶金等其他产业有10户企业进入百强,主营业务收入合计2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8%,实缴税金8.93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有7户进入百强,位于各产业中第五位。主营业务收入合计39.11亿元,实缴税金1.56亿元。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有5户企业进入百强,主营业务收入合计34.94亿元,实缴税金1.06亿元。

(三)百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2015年工业企业百强利润总额达到90.61亿元,其中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利润总额为40.7亿元,占百强企业利润总额的44.91%;总体盈利能力最强的10家百强企业利润之和达到59.37亿元,占百强企业利润总额的65.52%。

(四)百强工业企业社会贡献继续加大

2015年百强工业企业纳税总额达到51.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4.8%。从单个企业看,2015年百强工业企业纳税过5亿元的2家,过亿元的5家,过1000万元的58家。最低纳税额为305万元,比上年增长63万元。

2015年百强工业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3.9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36%,吸纳就业千人以上的百强企业24家。对稳定我市就业,改善民生做出了较大贡献。

(五)百强工业企业研发技改投入持续提高

2015年百强工业企业总研发经费投入为17.05亿元,其中研发投入过亿元企业3家,分别是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1亿元、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1.69亿元、湖北三杰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45亿元;研发投入1亿元至5000万元企业5家;研发投入5000万元至1000万元企业21家,另外,湖北襄阳隆中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新日电动车有限公司等10家百强企业研发经费增长幅度均超过50%。百强企业中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国家级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

(六)百强工业企业兼并重组走出去步伐加快

一方面部分优势企业加快实施对外并购重组。襄阳汽车轴承公司成功收购波兰最大轴承企业,开启了襄阳市工业企业国际化之路。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扬州阿波罗蓄电池有限公司100%股权,使公司业务范围扩展到中东部地区。另一方面部分民营重点企业主动出让股权,与央企、行业领军企业以及一些投资机构等进行战略性重组。如:2014年12月,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让100%股权,成为上市企业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通过靠大联大进一步分散业务风险,实现公司外延式发展战略,提高了公司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地位。

二、百强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整体规模相对偏小

大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是一个地方企业发展的标杆。2014年襄阳市过100亿元企业,只有5家,实现产值686.7亿元,户均137.3亿元;而宜昌有7家,实现产值1359.3亿元,户均194.2亿元,比襄阳市户均高出41.4个百分点。2014年省百强企业中,襄阳市上榜企业数与宜昌持平,但是襄阳市排首位的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11.8亿元,在全省排33位,仅相当于省百强企业第一名东风汽车公司的2.5%;而宜昌排首位的湖北宜化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802亿元,在全省排5位。宜昌入围的8家企业排名全部在全省前50名。

(二)内部竞争分布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百强企业前10名与后10名效益差距较大。前10名主营业务收入为744.44亿元,后10名主营业务收入为24.55亿元,前者是后者的30.32倍,其主营业务收入在百强企业中的占比分别为45.17%、1.48%。二是产业之间差距较大。百强企业中轻纺产业28家、装备制造产业20家、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20家、建材冶金等其他产业10家、医药化工产业10家,电子信息产业7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5家,主营业务收入在百强企业中的占比分别为26.85%、18.57%、32.16%、12.92%、4.99%、2.37%、2.12%。其中20家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位居首位,达到530.09亿元,而5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企业只有34.94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5.17倍。三是地区分布差距较大。百强企业中有64家企业在城区(含襄州),主营业务收入合计1092.8亿元,占百强企业的66.31%。其中高新区33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64.31亿元,占百强企业的46.38%。四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差距较大。百强企业中共有国有企业33家,主营业务收入为700.39亿元,户均21.22亿元;民营企业67家,主营业务收入为947.48亿元,户均14.14亿元,比国有企业户均收入低50.07%。

(三)企业创新创业意识不够强

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要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比重不低于当年营业收入的5%。按此要求,襄阳市工业百强企业中近80%的企业没有达到这一标准。百强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为17.05亿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3%。这说明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一些企业主动开拓市场不够,转型意识滞后,缺乏做大做强的胆量和气魄。目前,除了东风系的4家企业外,只有骆驼蓄电池一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缺少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企业品牌。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并并非靠技术进步推进,而是依赖于规模经营和资源垄断扩张,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三、推动企业发展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襄阳市企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扩大开放要动力;向创新驱动要动力,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力度,加快企业改革发展,做优做强。 

第一要抢抓机遇。一是抢抓中国制造2025历史机遇。《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求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襄阳市都有基础,都有一批较为成熟的企业,现在的关键是要借国家战略的东风,找到企业实现井喷式、爆发式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二是抓住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机遇。去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增长政策,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家制定的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对襄阳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国家对节能减排、治理雾霾等具体考核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将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大幅增长;汽车产业“营改增”、纺织产业增值税改革必将为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和纺织企业带来利好。取消下放行政审批、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融资成本、强化创新支持等一大批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更加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和健康发展良好环境的形成。三是抢抓市委、市政府空前重视工业的政治机遇。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工业经济的研究和调度,集中全市力量协调解决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形成了上下联动、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目前《关于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的意见》及其配套实施办法初稿已基本形成,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四年工业经济突破万亿大关的总体发展目标,梳理了重点发展的八大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支持工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二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一是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要重视和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看准方向,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机会,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广泛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进行企业技术改造。二是要不断推动企业管理创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在互联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力日益增大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和思考企业的市场、产品、创新及企业价值链,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加快走向规范化、集约化,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 三是要健全促进创新体制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形成关注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提供宽松的条件,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政府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和各种社会资源,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吸引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形成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要勇于担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广大企业家要努力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坚持规范用工、依法用工。切实做到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并重,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大力营造产品诚信、服务诚信、销售诚信和竞争诚信的企业诚信文化。  

第四要注重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树立良好的产业生态观念,大企业要与中小企业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确立专业化经营战略,围绕自己的主导产品和核心业务做优做强,并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推动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共同发展。 

第五要注重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制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整合用好全球研发、生产、销售等资源,加快“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强化品牌战略,加强品牌的国际化运营和推广,促进自主品牌国际化。(襄阳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责任编辑:宋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