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8-25 13:30

——在湖北省企联举办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知识及推进实务培训班”上的讲话

余洪初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全省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不断提升全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湖北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简称“湖北省企联”)于2010年4月21日至23日举办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知识及实务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负责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工作的高管和部门主管的领导同志及相关负责人。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工作发展情况

    从全国来看,此项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0年4月21日,原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原国务院生产委员会以企指委字(1990)4号文颁布了《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推荐暂行办法》,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推荐、审定和宣传推广工作。1992年10月,原国务院经贸委决定设立“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负责主办成果审定工作,并明确此项成果为国家级。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又于当年7月发出通知,肯定了这项工作。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省级中小企业组织并参加成果申报工作。至去年情况看,一是范围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都参与了申报审定工作;二是行业全。现已扩展到几乎所有工业门类和建筑业,同时,银行、保险、商业等服务业以及农、林等产业的企业近年来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三是企业多。申报企业已从最初的国有企业扩展到了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境外中资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家级、地区(行业)级、企业级的多层次多区域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申报、推荐、审定和宣传推广体系。搭建了一个以企业实践为主,汇聚了一批研究管理的专家学者,“官、产、学”有效结合的企业管理创新交流平台。从湖北省的情况看,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中企联的指导下,全省已连续组织举办了21届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审活动。相继审定,发布了1631项管理创新成果,其中,获省级一等奖99项,二等奖371项,三等奖1161项。经省申报推荐,先后有30多项成果获国家级一、二等奖。这些优秀管理成果不仅为湖北企业赢得了荣誉,也为推动全省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的申报工作即将开始。希望有更多的地区,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为提高湖北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整体水平携手奋进,争取多出成果,多出高档次、高质量的成果。

    二、2010年申报工作应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必须紧跟经济社会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使申报的成果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并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根据中央精神和中企联领导讲话的要求,2010年在成果申报选材时,除依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外,在内容的把握方面应突出企业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内容和做法。

    1、推进企业向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效结合方面转变。“创新是一种组合”,企业创新成果应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效结合的全方位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应属有机的整体,二者互为作用,相互推进,不可偏废。当前,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表明,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难以抵御市场的冲击,更难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但同时也证明,没有管理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难获得成功,也很难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从企业经济运行的规律看,企业的创新成果,既可以表现为技术、工艺、产品等技术方面的创新,也可以表现为战略、商业模式、文化、制度、组织、营销等管理方面的创新。既可以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也可以是开辟新市场,重构企业的新组织。因此,我们的创新成果,应注意“技术与管理并重”。为此,要坚持两个轮子一起推进的战略思想。

    2、推进企业向绿色发展方面转变。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将经济发展纳入生态系统,走绿色发展道路。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既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二氧化碳总量排放大国,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切实从战略高度认识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要从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各环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要积极开发和运用绿色技术,致力于打造绿色产品生产链,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推进企业向绿色发展方面转变,将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的管理创新也要围绕向绿色发展方面,创造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成果来。

    3、推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方面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全球制造业总值所占比例:美国为19%,中国为15.6%)。许多行业或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生产性服务相对落后。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跨国公司主要业务已由单纯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和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企业不仅服务业面临新的挑战,制造业也面临新的挑战。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原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失业率增加(美国达9%多),就业压力大。为增加就业率,他们提出要重新发展制造业,要再工业化,当然是高端制造业,如新能源,低碳经济等,这样必然会造成我国制造业出口空间变小,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有鉴如此,我们的企业应顺应制造业发展的趋势,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从简单加工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实践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企业管理创新的好成果、好经验。

    4、推进企业向内外销兼顾方面转变。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到去年,我国贸易总额世界第一,出口总额世界第一。但是,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不能完全把经济增长的基础建立在国外市场上。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金融危机以来,西方新经济自由主义大行其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遭遇的贸易保护主义牵制也日益严重。当前,总的形势是世界需求不足,当然一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指标增长较大,但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高增长水平。因此,企业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变化。一方面,要继续开拓国际市场,优化产品出口结构,重质量,创品牌;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开拓国内市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我国扩大内需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品牌影响力,以充分满足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因此,在推进企业向内外销兼顾转变方面,企业在管理创新中是大有文章可做,也是可做大文章的。

    5、推进企业向知识密集型方面转变。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一个知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在知识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资产保护能力和知识网络建设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加之劳动力资源优势,因此,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效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也为承接海外产业转移,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也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更多地转向依靠知识特别是员工素质提高来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当前,推进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最为关键的是大力发展和培养“人力资本”。在企业造就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术人才,充分认识“人力资本创造利润”的理论,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管理创新中的突出作用,让更多的企业能结出管理现代化创新的丰硕成果。

    三、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工作深入开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级成果的质量,数量均有待提高。仅就去年而言,全国评定国家级成果178项,其中一等奖31项、二等奖147项,湖北省仅有二等奖2项,分别为武钢和一冶,一等奖没有。因此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需要大力努力;二是成果的点不多、面不广。去年湖北省公布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35项,其中在武汉地区企业的成果有82项,占60%多,其他分布在襄樊、黄石、宜昌、荆门、孝感、潜江、十堰、鄂州等市,还有相当多的市是空白。从企业来看,大体分布在近30家企业,而且主要集中在武钢、东风汽车公司,石油石化等大企业。尤其是武钢组织最好,成果也最多,有40多项,占全省总量的近1/3。三是成果的运用、成果主报告的总结提炼等方面也有待提高。国家对成果创新的要求是要运用一年以上。成果评定推广的目的是运用,是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用事实说话,但是评审委员会在评审时是用文字说话,因此主报告的总结提炼非常重要,如何写好主报告大有诀窍。①提炼、升华要加强。创新成果与其他事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有其独特的科学规律。因此,要对成果创新进行总结提高。但有的成果,反映特点不够,如反映企业如何改革、改制、改组。这样就只有联系没有区别;②报告的内容不够规范。主报告按国家评委会的规定,有其基本标准。必须达到评审委员会的基本要求,既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课题研究。因此应该包括的内容不能遗漏,如成果实施的效果,既要客观,又要相对准确,使人能够相信。还有成果在创新过程中的投入等,也有必要进行交代等;③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大背景相扣。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度、深度,如环保、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等等。

    (作者系湖北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业经济协会执行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