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湖北百强企业发展报告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8-25 12:01

湖北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湖北省企业联合会/湖北省企业家协会、湖北省统计局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进行了第二次湖北省百强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和排名分析。我们借鉴了国际上和中国企业500强评价分析方法,以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为主要指标,并综合考虑了净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从业人数、海外收入等8项指标。参与排名的企业分布于除金融业之外的各行业(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多以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形式在各省设立营运机构且数量较多,因此,没有将金融业纳入湖北百强企业排名中)。通过数据汇总分析和典型企业调查,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一、百强企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百强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湖北经济总量和增长的支柱。
    1、百强企业对我省GDP增长的巨大贡献
    2010湖北百强企业的总营业(销售)收入达11828亿元,比2009百强企业总营业(销售)收入增长27%。占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80%;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销售)收入的增加值率31%计算, 2010百强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366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是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2、百强企业对我省财税增长的巨大贡献
    2010湖北百强企业的净利润总额为511亿元,比2009百强企业的净利润总额大幅增长36%。其中净利润100亿以上的企业2家(东风汽车、长江电力),首次有企业年度利润突破百亿。纳税总额达777亿元(含百强企业分支机构在省外纳税)。相当于2009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的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95%。
    3、百强企业对资产存量与吸纳就业的巨大贡献
    2010百强企业的总资产达到14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净资产(所有者权益)达到6511亿元,同比增长25%,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情况下,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业人数为114.7万人,比上年略有提升。
    4、百强企业对支撑我省行业发展的巨大贡献
    2010湖北百强企业的平均营业规模达118亿元,首次超越百亿元大关。第一大企业为东风汽车公司,其销售收入达2691.6亿元;第二大企业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其销售收入为1403.3 亿元。这两家公司也是我省仅有的超千亿元的公司,并分别入选2010世界500强企业。第3至第10位的企业及其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分别为湖北省电力公司(436.35亿)、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360.60亿)、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353.67亿)、武汉铁路局(315.10亿)、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05.48亿)、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302.07亿)、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99.43亿)、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69.19亿)。在100家企业中,制造业企业50家、建筑业企业18家、服务业企业31家、采掘业企业1家。百强企业涵盖了除金融之外的各大行业,是我省各行业企业的精华。
    二、2010湖北百强企业七大特点
    1、百强企业规模增长迅速,百亿元企业俱乐部进一步扩大
2010湖北百强企业有2家规模过千亿元;进入百亿元俱乐部的企业有26家,比去年增加4家;过50 亿元的企业有38家,比去年增加5家。排名第100位的销售收入为16.4亿元。也就是说,2010湖北百强企业入门门槛比2009百强企业提高了2.2亿元,增长16%。
    2、百强企业中制造业地位突出,建筑业和商业优势明显
百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的比重达50%,这反映了我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制造业50家企业占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纳税总额、从业人数的比重分别高达58%、57%、76%、46%,而所占的资产总额、净资产仅为41%、35%,说明制造业企业以较少的资源创造了较多的产出和就业岗位,在百强企业中占有突出地位,也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制造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达4.78%和13.02%,高于百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但净资产收益率低于房地产、建筑业和商业企业。我省制造业百强企业主要集中于机械、食品、化工、冶金行业(见表一)。这四大行业既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也是我省现实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表一:2010湖北百强企业行业分析



    湖北百强企业中有建筑企业18家,占18%,与去年相比增加2家。而中国500强中建筑企业仅占7.4%,这反映了湖北是一个建筑业大省。湖北百强企业中有服务业企业31家,占31%,略高于中国500强中服务业企业28.6%的比重。考虑到湖北百强企业不含金融业,湖北服务业领域中大企业的实际比重会更高。湖北百强企业中有11家商业类企业,比去年增加1家,其中有6家零售类商业企业。武汉铁路局、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进入湖北百强的服务业企业除了与总公司并表和未申报者之外,全部进入201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这凸显了武汉九省通衢和中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地位。
    3、百强企业区域分布高度集中,涌现多个次集中地
    百强企业分布高度集中于武汉市,宜昌、黄石、襄樊为次集中地。如表二所示,湖北百强企业有62家集中于武汉市。虽然数量上比上届减少1家,但按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净资产、纳税总额计算,分别达80%、63%、70%、60%、85%。这集中地反映了武汉市是我省经济中心的现实。特别是商业百强企业全部集中在武汉市,分布于其他市、县的百强企业主要是制造业、电力、采掘业和建筑业企业。除武汉市之外,宜昌、黄石、襄樊各有11家、9家、6家百强企业,是我省百强企业的次集中地;荆州、荆门、黄冈、随州、孝感、潜江、鄂州各有4至1家百强企业;其他市、州无百强企业分布。这一分布状况基本反映了我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做大做强企业的现状。尤其突出的是,一批县、市的县域经济和企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果,共有16家县域企业进入湖北百强企业。如大冶、枝江各有两家企业进入百强;宜都、监利、松滋、石首、麻城、武穴、谷城、汉川、兴山各有1家企业进入百强。
    表二:2010湖北百强企业地区分布 (单位:亿元)



    4、省内地方企业快速增长,进入百强企业已超过半数
    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本地企业达56家,比去年增加9家,首次超过了半数;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4家,民营企业29家,集体企业3家;央企或央企在鄂子公司38家,比去年增加4家;外资或其在鄂子公司4家,比去年减少8家;外省资本在鄂子公司2家,比去年减少5家。外资和省外资本在百强企业中的比重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申报范围变化。本地企业虽然在数量上超过半数,但在质量上却较低:56家本地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纳税总额分别仅占百强企业的22.6%、21.4%、23.6%、18.6%、14.5%,均不足25%。这说明湖北在做大做强本地企业上任重道远,还需付出加倍的努力。
    5、央企在百强企业中占重要比重,总体效益较好
    湖北百强企业中,38家央企在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纳税总额五项指标占全部百强企业的比重分别高达74.9%、75.2%、75.1%、79.9%、83.9%,均超过70%。可见,央企在湖北百强企业中的总体实力乃至整个经济的总体效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38家央企中,有28家为大型央企在鄂子公司(见表三),比重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中央企业或央企子公司在湖北百强企业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一方面说明湖北多年来在服务央企、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本地企业发展的不够。
    表三:2010湖北百强企业企业性质分析表



    6、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百强企业中的新生力量
    民营企业生命力极为顽强,2009年更是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取得突破性成长。在百强企业中其数量由21家增长到29家(不包括省外民营企业在我省的子公司),总营业(销售)收入增长39%,远高于百强企业27%的总体增幅。是我省百强企业的新生力量。29家民营企业可分为2个板块,一是武汉市的8家民营企业,均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商业领域,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二是市州的21家民营企业全都集中于制造业,没有一家服务业企业。这一现象在上届百强企业中就已出现,本届仍没有改变且有所加强。民营企业对于投资环境和营运成本最为敏感,武汉市和市州体现出的这种差异现象值得研究。位于市州的21家民营企业中,有16家位于县(市)域,这是省委、省政府确立县域经济“一主三化”发展战略(“一主”即以民营经济为主)以来,推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改制以来,通过建立新型企业法人制度、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创新市场营销机制,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3.5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41.6亿元,成为全国白酒行业十强。这16家企业多数为原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来,在民营化改制后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是我省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战略的成功典范,成为了所在县、市的骨干企业。
    位于武汉市的8家百强民营企业,除九州通医药集团是医药流通企业之外,7家均来自建筑业和房地产领域。九州通医药集团是我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也是我省唯一进入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民营企业。卓尔控股有限公司以开发公用物业为主业,核心项目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是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工程,开创了民营企业自主承建政府重点项目的先河,2009年营业收入35亿元,增长87%。此外在武汉建筑业,还出现了一个“新洲现象”,即一批出自新洲,从乡镇建筑队起步的民营建筑公司成了我省建筑领域的生力军,并有两家(新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新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分别为新洲第八、第七建筑队)进入了湖北百强企业。
    7、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和升级转型的战略利器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研发和创新取得的竞争优势正逐渐成为我省百强企业成长的战略利器。百强企业2009年共投入188.7亿的研发费用,其中77%为制造业企业支出,17%为建筑业企业支出。建筑业研发投入较高是我省建筑业技术实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重要保证。从绝对额来看,武钢集团以研发费用56.6亿元位居榜首,比2008年增长70%,说明武钢把研发和创新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东风汽车的研发费用达35.5亿元,宜化集团、三江航天集团和中铁十一局的研发费用均超过10亿元。
    东风公司狠抓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品牌乘用车开发,推出多种车型,满足不同市场划分的需求。武钢集团在2009年钢铁业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加大自主研发投资和创新力度,长期的研发和创新积累使武钢在钢铁行业不景气的环境下仍取得了13.4%的增长。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长期坚持“三个创新”(市场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强化在光通讯领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努力实现由光通讯设备提供商向通讯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型,2009年获得了41%的增长。宜化集团多年来是我省地方企业研发力度最大的企业,2009年研发投资超过10亿元。长期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使宜化集团由一家年产一万吨合成氨的小氮肥厂,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磷酸一铵生产厂家。湖北中烟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培植技术领域的相对领先优势来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围绕“降焦减害”,建设了黄鹤楼科技园,首创提取天然香精,改变了过去香精香料主要依赖进口、采取化学合成的历史。2009年在成熟的卷烟市场中仍取得了30.6%的增长。中铁十一局在铁路、公路施工仍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居安思危,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向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领域发展,向国际铁路施工市场发展,目前在两个领域都已取得重大突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市场份额已在中国铁建系统排名第一。湖北百强企业中快速发展企业的经验证明,研发和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快速成长的核心推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利器。
    三、2010湖北百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百强企业2009年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但跳出湖北看湖北,用国际和国内一流企业的标准来衡量,湖北百强企业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1、湖北大企业在全国及中部地区的总体地位相对滞后
    在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湖北企业有9家进入中国500强(见表四),比去年减少2家(原因是去年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中国三峡总公司〈长江电力〉今年未申报,去年单独申报的武汉中百和武商今年并表到武汉商联统一申报),在全国居第15位,在中部6省中次于河南、安徽和山西居第4位。湖北制造业企业有8家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见表五),比去年增加1家,居全国第16位,在中部6省次于河南、湖南、江西居第4位。湖北服务业企业有17家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见表六),比去年减少7家(主要原因是多家公司今年未申报),居全国第12位,居中部6省第一位。可见,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湖北服务业大企业地位与湖北经济总体地位相当,而全部大企业整体地位滞后于湖北经济的地位,尤以制造业大企业的地位明显落后。
    虽然湖北部分企业名次有所上升,但我省大企业总体地位滞后。继续振兴产业,鼓励优秀企业家投资、创业,依然是我省必须采取的经济战略。着力扭转优秀企业匮乏,大企业不足的现状,是夯实经济基础,改善民生和推动湖北崛起的必要选择。
    表四:进入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湖北企业



    注: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湖北企业与湖北百强企业的前9位并不相同,是因为湖北百强企业中很多为央企子公司,在申报中国企业500强时,它们纳入母公司统一申报。
    表五:进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湖北企业



    表六:进入201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湖北企业



    注:资料来源《2009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10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
    2、与全国500强企业相比本省百强制造业企业实力不强
    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有制造业企业50家,占50%,比去年减少5家,且低于2010中国500强制造业企业的比重(55.8%)。我省制造业企业仅有8家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在全国居第16位、中部地区居第4位,这说明我省工业化进程与全国相比略显滞后。我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仍是最具活力的产业,湖北省和武汉市都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重点,但从湖北百强企业的数据来看,这一战略落实的效果不够理想。总体上看,湖北百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发展不够,低于中国50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发展速度,在中部6省的领先优势也在逐渐减弱。这与我省老工业基地的地位不相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武汉市的本地制造业企业少之又少。武汉市进入湖北百强企业的62家中,制造业企业17家,仅为全省50家制造业百强企业的三分之一,这与武汉市在全省的地位不相称。在这17家制造业企业中,中央企业5家,央企子公司5家,外资企业3家,省外企业在汉子公司2家,本省企业仅有三环集团公司和武汉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制造业企业进入湖北百强企业。虽然依靠中央企业、外资发展制造业也是可供选择的途径之一,但湖北作为一个内陆大省、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城市,绝不应该丧失本地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机遇。否则,一个以外地企业子公司支撑起来的地区,很难与企业总部所在地的地区竞争,长远来看必将影响竞争力。
    3、百强企业研发与创新意识不足,制约企业转型升级
    2009年,湖北百强企业共投入研发费用188.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60%,高于去年的1.53%,与中国500强的比例(1.42%,但中国500强企业包括大量金融企业)相当,远低于世界500强3%的比例。百强企业中有71家提取了研发费用,远高于去年的50家,但仍低于中国500强中87%的比例,说明我省百强企业的研发意识和研发投入仍然偏低。湖北百强企业中,仅有三江航天工业集团的研发支出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10%;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的研发支出超过5%,共有37家企业的研发支出超过营业收入的1%。从绝对额来看,武钢集团、东风汽车、宜化集团、三江航天集团和中铁十一局这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占了百强企业研发投入的三分之二。总体来看,我省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偏低且集中于几家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仍需提高。
    湖北百强企业研发和创新意识总体不足,有相当多的企业2009年没有专门的研发投入,多数企业营销费用数倍于研发投入,多数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对研发和创新的重视程度。研发与创新意识不足导致我省百强企业集中于传统产业特别是低端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偏少,进入新能源、文化、动漫、新媒体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尚属空白。我省百强企业应高度重视我国经济及企业的发展环境尚处于转型期,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要素投入成本、低环境成本的时代正在或已经成为过去;随着国内市场的成熟,单纯的销售投入的效果也在下降。而研发和创新正在成为企业适应转型或领先转型的战略利器。如果我省百强企业不能认清这一趋势,将严重限制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
    4、民营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发展环境亟待完善
    民营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标志。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经济效率,甚至是对就业的贡献,相同数量的投入,民营企业都高于国有企业。而2010湖北省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目虽然过半,但仍偏少,且规模偏小,前10强里面没有1家,前20强里有1家(九通医药集团排第17名),前50强中有12家,而百强中也仅29家。在销售收入中,国有企业是民营企业的14倍,占有资产却是23倍。2009年,民营企业总营业(销售)收入增长39%,远高于百强企业27%的总体增幅。而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是良好的制度环境,信贷环境以及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市场准入地位,但在这些方面恰恰是湖北亟待提高的地方。
    5、百强企业全球化经营意识淡薄,国际化经营能力偏低
    我省百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还处于初期阶段,海外收入占百强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2%。中国经济已高度融入全球经济,地处内陆已不再是抵御外部竞争的有效屏障,也不应当成为内陆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阻力。沿海企业的发展史已证明了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它们正是凭借国际化经营,占得信息、商业模式、产品和技术开发的先机,进而在与内陆企业的竞争中占得市场先机的。国际企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国际一流企业必须是国际化经营企业;即使经营区域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如房地产业,也必须通过国际化经营跟踪国际行业发展趋势,否则,偏安一隅的企业迟早会落后于时代。因此,湖北百强企业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学会跨越地域限制,成为国际一流企业。为此湖北百强企业必须强化国际化经营意识。2010百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与2009百强企业相比大幅下降是一个危险信号(虽然有客观原因),这说明开放程度本来就不够的湖北企业界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时,在更激烈的竞争面前有所退缩。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对我省百强企业发展成为国际国内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是不利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扩大内需是国家的长期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对国际化经营的重视,特别是对国际化经营还处在起步阶段的湖北企业来说,逐步加强国际化经营与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同样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化经营能力是衡量一个大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2009年,湖北百强企业共创造海外收入193.5亿元,比2008年的399.8亿元大幅下降52%。究其原委,一是特殊原因,如部分出口导向的外资企业今年未申报(如冠捷显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2008年出口56亿元),长航集团和中外运集团重组后,海外运输收入不再计入长航集团,2008年长航集团海外收入达94亿元;二是武钢等出口大户海外收入大幅下降,如武钢2008年海外收入132亿元,2009年仅59亿元。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37家有海外收入,73家没有任何形式的海外经营活动,这不能不说是我省企业对外开放不足的一个象征。按地区看,海外收入高度集中于武汉市;按行业看,主要由制造业的出口(104.6亿)和建筑业的海外工程承包(81.6亿)两个产业的也仅是少数几家创造。在中国500强企业和沿海地区百强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外贸外经企业在我省没有一家进入湖北百强企业。总体来看,湖北百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严重偏低。
    6、优秀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本省企业发展的瓶颈
    湖北宜化、湖北中烟、三环集团、九州通药业、武汉中百、枝江酒业、稻花香酒业等百强企业的中兴和快速发展,证明了优秀企业家和一个由优秀经营人才组成的管理团队对企业做大做强的极端重要性。湖北一批传统优势企业的衰落,一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停滞不前也从反面证明了企业家和经营人才的重要性。与沿海发达省市的百强企业相比,我省百强企业无论在规模、效益还是在竞争力上都有很大差距,百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需要国际一流的优秀企业家和经营人才,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也需要更多的优秀企业家和经营人才。
    四、做大做强湖北企业的建议
    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我省必须发展一批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实现这一战略意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着力优化商业发展环境,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各省大企业间发展程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发展环境的优劣。因此我省提出要打造全国最优软环境,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为了能够给我省企业提供更好的商业发展环境,必须着力完善市场体系,改善金融环境,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形成通顺的研发、人才与大企业的合作机制。
    一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消除扭曲市场的省内行政分割,加强推进与外省和国际市场的合作。制定符合本省经济发展水平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商业法规,消除制约企业健康成长的制度障碍。
    二是全面整合现有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投资融资、招商引资、市场开拓、信用保险、企业改革以及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为大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优越的发展环境。形成开放的态势,吸引具备实力的国内外企业,来鄂投资参与竞争。
    三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优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积极完善本省金融市场,吸引国内外大的金融机构来鄂投资,为本省的企业提供更多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丰富企业的融投资渠道。提高完善外部投资机构对大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四是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更加公平,宽松的产业环境,鼓励优秀的企业投资和创业。不仅仅为大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和扶持,也为惠及所有有潜力的企业。只有形成一个竞争、宽松、公平和开放的市场环境,才可能产生真正富有竞争力、品质优良的企业。只有在合宜的经济制度环境、肥沃的资金人才土壤里,才能孕育企业家群体。
    2、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为我省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机遇来看,包括扩大内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规划的实施、新一轮的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等等。从挑战来看,包括工资上升推动的成本上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本的上升、企业社会成本的上升和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上升等等。
    我省百强企业应加强自身发展环境的战略性研究,善于把握发展大势,善于从全球经济格局和国家经济格局来谋划发展,顺势而为,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强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支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以百强企业为重要依托,合理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实施节能减排举措。为促进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必须积极推动企业集约发展,抓好节能项目实施,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实现从生产、服务的源头到全过程能耗的降低及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产品和工艺,推广绿色包装和绿色营销,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在关键领域和科技前沿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科研成果与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力争占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低碳经济等战略产业的制高点。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加快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目前我省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做大做强为一流企业,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努力“走出去”,在海外寻求投资合作,开发原料基地,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通过站在国际竞争的前沿保持国内竞争力。
    3、支持在鄂央企做强做大,培育本地企业迅速成长
    中央在鄂企业较多并且实力较强,这是我省独特的传统优势。我省应当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央在鄂企业的发展,为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企业来鄂投资发展。另一方面,我省要加大力度做强做大本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尽快改变我省本地企业相对滞后的局面。
    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和源头。没有一批有生命力的中小企业的支撑,百强企业就没有竞争力。发展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我省在落实国家关闭“九小”企业的政策时,必须注重落实其精神实质而不是形式。其实质是淘汰落后的、无竞争力的“两高一资”企业,而“小”只是其形式。浏览一下中国500强企业的名录,就会发现很多500强企业都是从当年的小钢厂、小水泥厂等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如果当初关闭了这些小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就少了一批生力军。因此,发展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因为行政错判而扼杀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一是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继续实施县城经济“一体化”为发展战略,在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同时,从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强化服务入手,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推动湖北加快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
    二是加大“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力度。整合资源,促进信用担保、创业辅导、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检验检测等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成长工程”向纵深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工程。降低创业门槛,拓宽创业空间。鼓励城乡各类人群投身创业,支持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创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扶持农民大胆创业,倡导高校毕业生开拓创业,推动企业二次创业。
    4、通畅政企合作渠道,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在政府层面,应该着力强化优先意识,营造主动高效的服务氛围。把服务和扶持大中型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落到实处,对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需要做到资源配置优先,政策优惠优先,政府服务优先,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一是搭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平台。通过大企业服务直通车等机制改善政企沟通、合作渠道,消除政府部门中间梗阻现象。建议将直通车服务涵盖到湖北所有的百强企业,并适时向其他市场主体延伸。
    二是大力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实行一站式、全程式、跟踪式、“保姆式”主动服务,积极构筑竭诚服务的便捷通道,努力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消除政府审批层级多,中间层次权力大、责任不落实等现象。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务员服务企业的能力,积极跟踪企业发展需求,提供主动服务。
    三是各级政府要理智务实的改善软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提高对大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发展的敏感度,加快政府对行业发展的制度供给和商业规范指导。随着地区间竞争加剧,各地政府都在改善软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将吸引和孕育优秀的企业,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5、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优秀企业家及一流经营人才
    一流的企业需要优秀企业家和一流的经营人才,优秀企业家和一流的经营人才可以创造一流的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对企业家员工队伍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特殊要求。要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表彰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弘扬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切实营造“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氛围,充分发挥企业家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省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应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我省企业最急需的是管理人才、资本营运人才、国际化经营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政府、企业通力合作,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引进。同时,企业要善于打造凝聚力,视员工为企业财富,舍得在员工的培训、培养上投资,和员工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员工一起成长。
    相信,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浴火,湖北百强企业这群凤凰必将在科学发展大潮中展翅翱翔,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