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一次伟大转变

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2-08-25 12:06

著名“温州模式”研究专家 周德文


    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对“十二五”规划是这样解读的:“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不要小看了这两个词的位置一前一后的互换。也许,我们怎样赞美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怎样高度评价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都不算溢美。

    让我们来看看2010年中国经济的现状,也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是多么重要的战略决策。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总量达到 1.33万亿美元,日本今年第二季度的GDP总值为1.28万亿美元,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消息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过去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不断前移,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

    但我们还应该更加注重这样的事实:2009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仅为0.36万美元,而美国的人均收入为4.224万美元,日本的人均收入为3.87万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均收入尚不及美国和日本的人均收入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排名尚在全球的第106位。

    GDP总量全球第二,而人均收入全球的第106。也许,我们更应看重后者,更应看重强大背后的隐忧。

    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从“国富民强”转变到“民富国强”的理由。为了这个转变,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最鲜明的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即《公报》中所说的: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国需要的不是纸面的数字辉煌,而是实实在在的“民富国强”。只有如此,中国才不会貌似强大。

不要错误地以为“国富”了,民自然会强。

    “大河没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听这话我们觉得好顺耳、好耳熟。其实这说法既可笑愚蠢,又错误无知。

河水是从来不倒淌的。如果大河的水总是向小河淌,那么大河的水又从哪里来?而小河里的水又往哪里淌?

    长江黄河之所以滔滔不绝,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黄河之所以天天向大海倾泻,万年水流不息,是因为有数十万条小河,数十万条的支流水系,天天流入长江黄河。是小河小溪小泉在哺育着长江黄河。

    大河里的水是不会向小河里流的。这既不是自然的规律,也不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可这说法我们说了几十年,几十年都是这样说的,可说了几十年也不能把谬误说成真理。

    这话应该反过来说,“小河没水大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这就对了,这才是小河与大河的关系。

    我们反过来推理:如果民不富,国能强吗?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民贫而国强的,无一例外的是民贫必然国弱。

    至于两者的关系,民富是花,国强是果。民富是母,国强是子。是先有民富,而后有国强,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先有地基而后有大楼。这个顺序能颠倒过来吗?如果颠倒过来,又会发生什么?

    我们不是没有这样的教训,对于这样的教训,中国惨痛而深刻。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这将是中国又一次伟大的转变。我们如何赞美这一战略决策,如何盛赞这又一华丽转身,都不会溢美。

    【作者系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人大代表、民进温州市委副主委、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