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责任编辑:宋克杰 2015-03-23 15:26
创新驱动结硕果 管理增效放异彩
——2014湖北中烟生产经营调查
(湖北省企联调研组)
2014年,湖北中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牢牢把握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大方向,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狠抓管理不停步,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之年交出了一份闪光的答卷。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52亿元,增长14%;实现税利477亿元,增长17%;其中利润65亿元,增长29%。品牌实现商业批发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9亿元,同时取得三项第一,即销售额增幅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利税增幅居全国同行业第一;纳税总额居武汉市第一。
一、创新驱动结硕果
一是品牌传播模式创新。湖北中烟始终把全国四大高档品牌之一的“黄鹤楼”作为经济运行的中心工作、首要任务,精耕市场,精准营销,使“黄鹤楼”保持了逆势上扬势头。全年“黄鹤楼”销售182.53万箱,增长16.6%;其中高端系列销售18.5万箱,增长7.33%;新品“雪雅香”系列呈现出强劲势头,全年销售9.28万箱,增长近5倍;出口2500件,实现了零的突破。新品细支烟快速上量,“黄鹤楼”细支烟全年销售7.81万箱,增长117%,其中“天下名楼”销售7.12万箱,增长106%;“爱你”细支烟销售1.09万箱。在多方努力下,“黄鹤楼”系列新品销售达11.71万箱,实现税利29.28亿元,分别占品牌销售增量和税利增量的45%、42.53%,成为重要新经济增长点。手卷雪茄增长也迅速,全年销售1.64亿支,增长63%;含税收入1.17亿元,增长66%。成绩的背后是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品牌传播模式,在消费者与黄鹤楼品牌之间建立了一种良性互动的沟通机制,极大地提升了黄鹤楼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力地促进了黄鹤楼品牌价值的提档升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品牌传播模式创新,公司从调整组织机构、专业化布局、强化管理入手,紧抓品牌核心,创建以“多点开花,多元支持”内容的生产机制,使“黄鹤楼”品牌发展成为主体化、分类化、延伸化传播体系。在此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推行“能者多劳,劳者多得”的绩效考核机制,为“黄鹤楼”品牌传播模式增添活力。一方面积极探索外部人才支撑途径,建立文化创新专家资源库,持续提升“黄鹤楼”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通过创新“黄鹤楼”品牌传播模式,成功地树立了“黄鹤楼”品牌在市场中的高价值、高品质、高品位形象, “黄鹤楼”品牌规模、品牌价值一路攀升。在最新胡润最具价值中国品牌排行榜中,“黄鹤楼”品牌价值达410亿元,排名全省第一,位列行业第二,仅次于“中华”,超过了芙蓉王和云烟。“黄鹤楼”品牌价值占市值比例高达50%,进一步说明“黄鹤楼”品牌的高科技含量、高价值感和高端定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效应更趋明显,“黄鹤楼’品牌的高成长性赢得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湖北中烟凭借实施品牌传播模式创新驱动工程,在行业增长速度回落、制造业盈利空间压缩的形势下,走出了一条独具风格的发展之路。
二是积极推进机制、产品、技术及质量创新。第一,坚持把创新作为企业由弱变强的根本途径,大力推进技术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好“黄鹤楼”科技园平台作用,深度推进产学研有效融合,全面激活各单位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各方面人才的创新热情激情,初步构筑起全员创新、全员创造的新格局。实施专利战略,全年共开展各类科研项目208项,申报专利231件,授权专利288件,截至年底,累计申报专利、授权专利分别为2064件、1576件;第二,继续聚焦关键技术、核心领域开展重点攻关,全年开发天然香精40种、优质重组烟叶27种、功能型嘴棒20种,截止目前天然香精、优质重组烟叶、功能型嘴棒成果和储备分别累计达897种、118种、104种,为品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第三,大力加强新一代烟草制品技术研究,开发出储备电加热、碳加热、电子烟等产品近20种;第四,系统加强产品质量和质量安全工作,在降焦减害、特色工艺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三是积极推动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首先,公司重点提升高价位“黄鹤楼”的溢价能力;其次使300-500元/条产品保持销量增长;第三,提高中端产品市场占有率;第四,改进低端产品,以保持各档次卷烟的良好市场状态。全面落实“稳产量、促销量、调结构、控库存、守红线、增税利”等举措,适应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加强品牌调控,全年自产卷烟279.2万箱,联营回购51.48万箱,国内工业调拨卷烟318.37万箱,境外销售卷烟50.05万件。同时,积极拓展中东、东欧等国际市场,持续深化中菲战略合作项目,加大对电子烟、细支烟、小雪茄等新产品的海外市场拓展力度,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企业管理上,注重推进精益管理,强化目标考核,深入开展“精益十佳”创建、贯标对标、基层创优和管理创新等工作,被评为“行业精益管理先进单位”、“技术研发精益管理先进单位”,有4项管理创新成果获省级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在国家烟草专卖局选中湖北中烟作为建立烟草行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试点单位后,公司高度重视,并将此作为提升决策、经营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战略的内在需求,责成公司法律与改革部实施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公司组成22人工作专班,从设计、实施阶段到完善推广阶段,2014年已进行信息平台深度设计,基本实现与管理的有机融合。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整体法律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降低了因风险防范不当而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的情况发生。首先是诉讼、纠纷案件率大幅下降,2014年上半年未发生一起新诉讼案件。其次是合同文本统一规范,合同权利履行及时为企业争取了大量合同权益。截止2014年6月湖北中烟仅总部就审核各类经济合同共计115份,合同总金额约6.5亿,合同一次性通过率达到86%。合同审核平均效率比之前提升3.5倍。2014年的全省烟草工业法律顾问招标采购中,成功将费用降低20%。同时,提高了企业的依法决策水平。
二、管理增效放异彩
一是努力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力加强财务管理,注重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是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盈利的重要一环,2014年,公司切实加强资金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大额费用支出,合理调控库存原材料,加快资金周转,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上年下降16.8个百分点。财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公司立足于炼好内功、内部挖潜,采取多种办法降低成本费用,多用心思少花钱,多用心思少用人,多用心思少用物。在加强投资管理、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规范投资行为上,公司坚持开展自查、复查,做到依规合法。同时根据品牌发展战略,及时扩增了“黄鹤楼”品牌和细支烟的产能,有力支撑了品牌发展。在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抓好物资供应、物流项目建设方面,企业精打细算,严格管理。下属六家烟厂以全面推行精益管理为主线,结合产能布局调整,大力抓好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均完成目标任务,取得成效。全年工业销售成本率为20%,下降1.28个百分点;三项费用率为6.44%,下降2.45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下降0.84、1.17和0.44个百分点。公司会议费、业务招待费、宣传促销费分别下降90.36%、94.45%、64.99%;全年采购项目招标,节约生产成本1.1亿元。成为企业效益提升的重要来源。
三是努力降低原料库存。公司着眼于品牌可持续发展,年初即对烟叶库存、等级结构、产区布局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明确提出突出烟叶质量和使用价值、努力创建优质稳定的原料保障基础的具体要求。并提出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大力加强生态烟叶、特色原料、优质重组烟叶和配方工艺等技术研究应用,努力走出一条不过分依赖某地某种类烟叶的新路子。全年实践中,企业严格执行行业加强烟叶调控要求,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优化基地单元布局,严把调拨质量关,按照“控量、提质、调结构”的工作目标,2014年签订烟叶合同计划220万担,同比减少105万担,实际控制在195万担以内,比计划执行在减少25万担,降低原料库存80万担,节省采购资金7亿元,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烟叶调控任务。
成绩来之不易,创新成就传奇。湖北中烟人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用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意识,谱写出新一轮改革之年的绚丽华章,成为了湖北工业的楷模和标杆。“从散乱低差中走来,前五年以联合重组、省内改革为主线,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后七年以技术、人才和专利为突破,实施创新驱动,着力于推动企业倍增跨越。”这是湖北中烟的发展历程和真实写照,简洁的归纳给予我们众多湖北企业和企业家更多的思考,更新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
(责任编辑:宋克杰)